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整体层面来看,2009~2018年哈长城市群发展指数得分在不断增长,说明其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从所处的发展水平等级来看,2009~2018年哈长城市群发展水平处在中低阶段,距离高质量发展阶段仍有较大差距.从哈长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看,2009~2018年哈长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指数得分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从各自所处的水...  相似文献   

2.
以成渝城市群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多指标综合分析、均方差决策、综合承载力指数等方法对承载力评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成渝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分为高承载力级、中等承载力级和低承载力级三级。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间变化较明显,水资源承载力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最大。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从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成渝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促进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内蒙古城镇化进程平稳而快速,而其城市承载力水平如何亟待关注与评价.本文从土地、水资源、科教、交通与环境等角度选取指标构建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值确定综合评价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对比分析与评价,发现内蒙古各城市承载力水平低且不平衡以及水资源是影响城市承载力发展的短板瓶颈因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综合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淮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年来江淮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但整体网络密度较低,总体联系水平不高;(2)江淮城市群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表现为显著的“一圈一带”空间分布特征;(3)除了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以外,城市群其他城市经济联系水平差异显著性不高,且联系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市2003~2013年金融相关数据,构建金融空间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增益水平激励模型测度各地市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并通过地理空间工具描述其空间集聚特征,同时利用断裂点理论和威尔逊模型对各地市的金融空间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金融空间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城市,集聚辐射范围越广,其中上海市最为显著,舟山市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空间集聚效应,从空间特征上来看,整体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区域呈现抱团式空间集聚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解决广东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利用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广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状况及二者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广东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各项分指数持续增强,但地区之间差距明显。(2)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平均水平不高,珠三角地区的子系统间已形成稳定互促机制。(3)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且深广珠发展速度较快,空间上呈两端到中心逐步提升的阶梯分布。据此,从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优化区域发展结构、加强区域合作缩小空间差异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数字普惠金融供给驱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需求拉动数字普惠金融进步,两者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测度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水平及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发现:一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高速发展,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二是共同富裕发展较缓,整体水平一般,地区收敛性、空间集聚性特征明显;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协调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呈现突出的东南沿海集聚发展特性。为促进二者整体协调发展,需利用信息技术扩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强风险防控能力;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挥沿海强省的示范作用;利用二者协调发展能力的空间聚集特征,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效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空间探索分析法评价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高,大多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时间上,2005-2017年八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朝着协调的方向呈稳定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出“以长沙为中心,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差距不断缩小,且在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上还有协调发展和深度合作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胡逸闻 《云南金融》2012,(5X):325-326
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体系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庆市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中提出了建设"一圈两翼"多中心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建议。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利用市内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指标,综合评价了各区县的中心发展潜力,对该项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提出重庆市应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形成的城镇分散布局,合理规划主中心—次级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以推动重庆市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胡逸闻 《时代金融》2012,(15):325-326
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体系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庆市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中提出了建设"一圈两翼"多中心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建议。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利用市内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指标,综合评价了各区县的中心发展潜力,对该项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提出重庆市应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形成的城镇分散布局,合理规划主中心—次级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以推动重庆市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进程中,城市群是必然发展趋势,承担着带动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实现与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进行协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其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对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辐射力直接影响中原城市群的综合发展。分析郑州市首位度和经济拉动效应指标,发现其辐射力仍有待提高。通过发展经济,增强经济辐射力;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优势,增强教育辐射力;依托郑州特殊区位,增强交通辐射力等途径,可以提升郑州市对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与科技要素的空间集聚对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进而优化城市群内部循环至为关键。现有研究对金融集聚和科技集聚的影响多有论及,但缺乏城市群视角下对金融与科技集聚及其交互效应的细致梳理,更缺乏相应的异质性考察。论文以2008-2017年中国十大典型城市群162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空间计量对不同城市群格局下金融和科技集聚对于城市发展的空间溢出模式及其协同效应进行了系统诊断,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城市群模式下的城市发展质量均与金融科技集聚空间正相关,但关联方式存在显著异质性;2.相对于金融集聚,科技要素的空间集聚更有利于推动不同城市群模式下的城市发展质量提升;3.金融和科技集聚的空间协同能够有效克服“虹吸效应”并加速城市群高质量协同。由此,基于不同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和行政层级,打造差异化的金融集聚模式,同时加速科技要素集聚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金融和科技集聚的空间协同,是实现城市群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效率三方面构建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后的熵权法对各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方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剖析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形成了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金融发展城市群,自东向西,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由聚集转为扩散状态;重心的移动方向很大程度上受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的影响;制约各地区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运用我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碳排放水平,且存在空间关联效应。横向来看,不同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强,中西部、京津冀等地区相对较弱。纵向来看,2015年以来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持续收敛,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未来持续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杨赟 《中国外资》2023,(9):95-97
<正>建立满足绿色金融发展的绿色会计体系,可推动金融机构实现低碳发展目标,进而更好地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这其中,探讨绿色金融与绿色会计融合发展的方向,是上述目标实现的前提。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会进一步提升自主贡献力,实施更有力度的措施和政策,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我国“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在金融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且本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对邻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中介效应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在绿色金融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传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6-2020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聚焦于人才集聚这一视角,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位数回归法,研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效应在人口密度较高以及城市群城市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政策通过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而空间视角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虽然对本地区的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地理距离相邻、经济水平相近地区,则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城市自身绿色创新水平越高,科技金融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越强,即科技金融政策对于较低绿色创新水平的城市具有雪中送炭之效,同时,对于较高绿色创新水平的城市具有锦上添花之果。  相似文献   

19.
梁闽 《时代金融》2013,(11):105-107
本文从定性的角度给予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经济功能进行了阐述,之后结合新疆自治区对乌鲁木齐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现实情况的指标体系,用以对乌鲁木齐市的综合实力做出量化评价。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乌鲁木齐的综合实力今后需要提升的方面重点应放在国际竞争能力、交通通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的建设,以此来增强城市的综合性功能。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收敛性。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格局,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是群间差异,而群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各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延展性和极化特征;十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山东半岛和北部湾城市群存在σ收敛,同时所有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