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辉 《老区建设》2022,(24):41-43
<正>2022年,宁都县小布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抢抓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的支撑与杠杆作用,撬动多元化资金投入,聚力推动示范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老区人民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全力创建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范例。  相似文献   

2.
<正>刘家义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班讲话中指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把牢乡村振兴这个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牢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在省级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实践,我们就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目标导向、多业态构成、多模式推进的系统性工程,作为长期服务于"三农"领域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在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中拥有其他经济组织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2019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就产业定位、振兴路径、振兴举措等方面提出了明确意见。  相似文献   

4.
李璇 《辽宁经济》2022,(9):38-4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是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技术渗透、素质培育以及组织创新效应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中存在利益联结松散、组织支撑不强、产业协同不足以及服务体系滞后等困境,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多重效应的发挥,需要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微观经营主体、发挥产业协同乘数效应以及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路径优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可以从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田园化三个梯次入手,全面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其中,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浮梁县荻湾乡村振兴开发项目,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西湖乡乡域内,占地127平方公里,总投资42亿元,分五年建设,被列入2019年江西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打造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山地运动、浏览观光、研学创新、度假修养、文化推广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有效促进全域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相似文献   

7.
<正>产业项目扶贫,基本实现了促进企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多年来,江苏省靖江市扶贫“三会”把产业项目扶贫作为市扶贫“三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住抓到位。五年来,产业项目借贷资金7096万元,其中本市直接借贷资金4883万元,先后扶持项目302个;济贫帮困241.3万元,帮扶建档立卡和边缘困难户1304人次。基本实现了促进企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黑龙江省延寿县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确保农户及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延寿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710元,同比增长13%,延寿县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相似文献   

9.
温圣魏 《老区建设》2022,(20):41-43
<正>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突破口。破解制约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瓶颈,笔者认为,要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围绕五个方面的振兴,本文提出实施"牧羊农养"模式,实行"人才试验区"试点,建设"民族文化基地",采取"生态价值转移支付""生态项目统筹农牧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项目推广,普及"测土配方"和"有机肥市场选择"的方式,探讨基层干部薪资及无形资源的开发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浙江经济》2023,(9):73-74
<正>加大特色金融产品创新,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支持,畅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金融下乡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金融通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磐安实践”的做法成效、特色经验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对下一步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浏阳市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集体经济、共建共享、融城开发、产业融合、文化兴村、特色旅游等六种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模式。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秉承统筹推进、自主发展、因村制宜的发展思路,从特色产业、人才支撑、文化振兴、生态发展、组织保障等方面入手,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形态,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坚持的一般原则和战略重点,以期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一、前言乡村产业建设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从乡村产业建设主体、保障体系和环境建设三个维度助推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该战略,并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之一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依托乡村产业建设与发展。树立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天津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落到实处,依法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固本浚源之举。要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就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强有力、能战斗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有党性、懂"三农"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而助推农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让农村更美,让百姓更幸福。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庄河市以党建引领为第一抓手,以产业振兴为牵动,坚持抓好配班子抓队伍、建组织强功能、引技术聚人才、强机制创载体等工作,走出一条符合庄河实际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之路。配班子抓队伍,引领强村富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关键靠乡村班子。一是突出带富能力“配”,优选班子“带头人”。庄河市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作为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推进农村教育服务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推进农产品监管力度,营造和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河南省台前县有序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行动,奋力书写台前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篇章。抓产业、强支撑,产业振兴提档加速炎炎夏日,走进许集村,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栋栋别墅般的民居,迎风摇曳的千亩荷花,还有天天爆满的农家乐、紧张有序的企业生产车间……  相似文献   

20.
唐利 《老区建设》2022,(24):63-6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也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为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