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运萍 《理论观察》2023,(4):123-126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高校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场所,但在新时期,高校传承红色基因面临着新的困境。为此,高校应溯源寻根,融合科技,形式多样,求真务实,多措并举,切实履行红色基因传承责任。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起始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沂南留下的物质记忆,不仅承载着革命老区曾经的苦难与辉煌,而且凝练着革命先辈不屈奋斗的勇气与精神.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新时代促进沂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成为推动沂南县实现新发展的新引擎.此次调查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通过设计网络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考察了临沂市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沂南县政府等单位开始着手对已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扩建、整修等工作.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积极创新发展路径,是沂南县红色文化资源下一步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以此延伸出来的有抗洪抢险精神、奥运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激励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复兴热情,激发了人们坚强自立和勇往直前的勇气.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蚀和未知困难的阻碍,我们都能够依靠红色基因坚定而执着地坚持下去,用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将不动摇、不放弃的中国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本文将探讨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过硬的道德品质,是蕴含在红色文化内部并促使它不断生成的红色基因。这些先进的红色基因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在奋起的征途中铸就了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导向力,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了"梦之门"。  相似文献   

5.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的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优良传统及其革命精神的载体。我国丰富的红色资源对高校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以及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红色文化,并组织和参与各种关于红色资源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前行的源动力,具有精神引导、道德教化等功能。依托于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禀赋,近年来赣州在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着红色资源保护意识不够强、开发力度不够大,红色基因传承发展方式创新不够、合力不足等问题。据此,要在增强社会意识、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以不断扩大赣州传承发展红色基因的影响力,推动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毛胜利会师作为井冈山斗争伟大实践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对整个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极其伟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朱毛的胜利会师,是在坚定信仰的共同追求、建军精神的思想共鸣、忠诚于党的党性修养、精诚团结的共同品格、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成的。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多重因素及其积淀的红色基因,可以为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丰厚的精神营养,为新时代更好地把握井冈山精神、传承中国革命传统发掘出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8.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高度凝练结合而成的精神产物。文章论述了红色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及文化底蕴,指出红色精神的内涵特征与课程思政两者都指向育人的共同目标,红色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应遵循方法适当、价值认同、信仰主导等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9.
红色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建设中形成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至高体现。把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的目的在于要把红色资源作为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的介质并通过这种介质把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进而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实际行动,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性教育是党校的必修课。尽管由于岁月的更替,我们面临的任务已经发生了转变,条件也在变化当中,但是红色资源作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记录,始终作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其同时更是党校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1.
红色基因是我党在革命时期以及建设时期形成的信仰品格,在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关于红色基因的理论,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融入红色基因的理论逻辑,并分析了红色基因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价值融入,旨在利用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中的相关理论促进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罗小青 《魅力中国》2010,(2):143-143
"红色管理"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红色管理"理论体系从形成到发展,从摸索、实践到体系化、科学化的历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红色管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管理"。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红色文化需要传承和传播,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对红色展馆和红色动画作品等红色文化传播形式中起到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沧桑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青海红色文化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和理论内涵,彰显着时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青海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通过对解决这些困境的路径进行探究,增加青海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青海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徐飞燕 《老区建设》2010,(14):28-29
遍布于中华大地的红色资源,是由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构成的。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要突破对红色资源的认识误区,科学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红色资源为老区崛起提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光增彩。  相似文献   

16.
于春梅  张宇  潘贺男  刘芳 《理论观察》2022,(10):135-138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红色文化教育具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增强党的感召力与凝聚力,继承革命先辈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的作用。新时代推动高校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导引、道德示范和法纪教育功能,坚持协同育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流。  相似文献   

17.
常州大运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是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有力彰显。从内涵维度看,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彰显着顽强坚韧的革命意志、凝聚着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从价值意蕴看,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力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路径角度看,新时代应从代际传承、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面活化传承其精神意蕴,进一步弘扬常州大运河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是我党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长期革命中形成的宝贵文化精神结晶.以烟台为主体的胶东,是山东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进行红色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胶东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胶东人民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带领先进分子及胶东人民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在新时代,通过讲好胶东红色文化、发展融合展厅、创新故事内容来对胶东红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淬炼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精神族谱。作为红色基因大省,江西在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发展方面具有源头优势、资源优势、质量优势和比较优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西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提供制度化保障、通过创新性发展、运用现代化表达、采取大众化传播,让红色资源留下来、红色旅游活起来、红色教育火起来、红色文化传开来。  相似文献   

20.
浙西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浙西南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3年的革命斗争实践造就了浙西南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存。今天,历久弥新的浙西南红色文化在红色基因传承及政治、经济建设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去寻找和探索浙西南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浙西南红色文化,凝聚人心共识,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