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区公路边坡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在现代景区的日益发展中,显得十分重要。将景区公路边坡生态景观与周围景观结合在一起,做到生态化、美观化、效益化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本文从景区公路边坡的生态景观恢复工作出发,阐述了生态恢复的要素、原则以及相关技术,为整个现代化景区发展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2.
庞珺  王秀峰 《水利经济》2012,30(5):69-73
随着生态景观的发展,人工湿地景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景观类型,并且日益受到社会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人工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及营造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在体现景观的生态属性方面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基于生态理念就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探讨,以便在今后的具体规划设计中,避免一些设计误区,使人工湿地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3.
毛坝至陕川界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不仅是护坡的措施,而且是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种技术。文章结合工程实践,在对现有边坡生态防护理论的资料统计、分析及现场考察的基础上,从护坡植物的选择,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原理、分类及其应用4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毛坝至陕川界高速公路为例,结合沿线边坡特性,调查、分析了不同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原理、形式、特点、适用条件及实际护坡效果。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地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用生态边坡防护技术,可以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抑制水土流失,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降低工程造价,节约维护成本,保证高速公路安全运行,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以期为今后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来临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想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农村生态景观的人越来越多,使得生态旅游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成为其核心内容。在旅游景区中,除少数特殊的人文类风景名胜区外,植物景观始终是旅游景区的主要景观。是否具有优美独特的植物景观,就成为一个旅游景区是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竞争力的关键。特色植物景观的形成,离不开人为的营造,这可使天然的植物景观锦上添花,更加优美。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主要有建设植物专类园、利用乡土植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利用"意境美"提升植物景观内涵、营造具有地方风格的园林植物景观等。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沟域经济生态景观存在问题和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沟域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伴随的生态景观问题,即存在生态景观文化规划欠缺、生态承载力研究不足、生态特色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和景观多样性差四方面问题,并对针对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列举我国发展生态文明的可行方式,分析经济性景观的设计与生态文明的兼容性。举例介绍我国的几处生态景观作品,浅析如何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经济生态兼得的景观设计。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为景观设计提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是保证九寨沟景区吸引国内外游客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良好的林地生态系统更直接性的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在"8.8"九寨沟地震后,应尽快组织对受灾林地进行数据统计和恢复工作,促使九寨沟景区环境恢复生态功能,完成景区灾后重建。依据九寨沟损毁实际,提出了景区林地修复的重点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文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需求以及中国土地利用现存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讨论了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多功能性战略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对策。主要结论为:在理论方面,应充分认识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维系和提升地域景观特征;加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研究,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加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提高水土安全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应做好3个层次的工作:战略规划上,应在已有规定和规范的内容基础上,整合景观特征保护和提升、生态网络、水土安全和游憩网络等规划,完善和提升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上,应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在项目总体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大力提升土地整治在食物和能源生产、景观塑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和休闲游憩等方面的多功能性;项目工程设计上,应加强场地分析和生物生境修复,强化生态设计、景观持续性设计、以及乡村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在沟路林渠等景观要素上的应用。鉴于中国土地整治在生态景观建设理论认识、技术研发和推广上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十二五...  相似文献   

9.
新年绿化忙     
开化县是全国率先提出实施生态立县的县。推进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是生态立县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公路段十分注重通道绿化,新年伊始,就在公路沿线种植了杜英、紫微、女贞等树种,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线。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年)》为建设生态和谐的农村景观提供了战略支持,科学合理的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反过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应当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并坚持整体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坚持地域文化保护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角度展开设计。  相似文献   

11.
<正>中心简介:河海大学水利生态景观研究中心专注于"水利生态治理"、"水利景观"、"水利文化与民族传统"等多方面课题的研究。中心以"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为设计研究理念,在贵州、江苏、浙江等多地开展水利生态景观项目研究,在社会上取得了不俗的反响。生态治理工程一览表:贵州省都匀市剑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概念规划贵州省都匀市两河汇生态治理工程(拦河堰)景观规划设计贵州省贵定县阳宝山小三潭放生池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司马矿区园林景观改造对生态化农业示范园的影响,从整体的景观格局规划到具体的生态适应设计,寻找煤矿塌陷区的治理、生态系统结构的恢复途径。[方法]以山西司马矿的采煤塌陷及废弃地生态复垦工程为例,运用生态学、景观学等理论探讨煤矿塌陷区农业示范园构建原则,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态化构建定位;应用生态网络、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园林景观设计技术,从整体的景观格局规划到具体的生态适应设计思维,对矿区进行生态化的园林景观规划。[结果]司马矿区第一期土地复垦工程、水上公园挖淤泥及公墓区工程,第二期水上公园配套设施、公墓区配套设施、道路工程应用了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设计与建设新思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待建的第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给排水工程、开发文化资源项目及各种娱乐项目须进一步坚持生态再造的原则。[结论]塌陷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再造必须考虑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朝着旅游业、农业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茶馆在我国唐朝就存在,与茶道相辅相成,是茶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桥梁。茶馆和茶文化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人对茶和茶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茶馆的设计中体现出来,茶馆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介质。在信息时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茶馆在设计时更偏向于生态景观方面,这也从另一种层面上表现了茶馆旺盛的生命力。主要从茶馆景观生态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其他茶馆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孔明山景区规划的生态分区为契机。从“反规划”理念视角反思现行景区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各景源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孔明山景区的用地开发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通过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分生态分区,构建孔明山景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本研究最后把孔明山的主要景源区分为稳定区、危机区、不利区和有利区等四大生态区,并针对各区的特点提出相关的开发建议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的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200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为矿区土地管理、生态重建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矿区范围内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矿坑采掘区、矿坑边坡、排土场、矿坑剥离区面积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结论:在立足长远目的的基础上,土地复垦措施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地指引了矿区的可持续规划,但是生态重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多元性决定了矿区土地复垦内容和标准应随其不断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16.
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为 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的时兴模式 ,其概念于 1 986年墨西哥举行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提出 ,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旅游是“无为型”旅游 ,指旅游者的行为不损害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 ,旅游设施的建造不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二是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生态景观为对象的旅游 ,包含着更多回归大自然的色彩 ;三是生态旅游注重营造人工生态景区 ,如生态公园、生态农庄、城市园林等 ,具有更多的休闲、体验、参与、科普等乐趣 ,对生态起着保护和促进作用。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近年来年增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法和调查法对兴化市千垛菜花景区的游客行为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将游客属性、出游方式、游玩目的等作为研究重点,以期针对千垛景区在生态景观规划、旅游产品开发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制定完善的生态景观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农业,不仅要明确乡村生态景观农业的重要性,而且要掌握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不仅要全面把握地方的生态特点,而且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本文在简要概述农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美国和韩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切入点,重点探讨了国外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通过对福建省光泽县止马镇杉关村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恢复理论对生态恢复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促进杉关村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杉关村应在遵循生态恢复导向、景村一体化、特色性、社区参与、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目标、以生态恢复为导向开发旅游项目、推进旅游开发的在地化、提升改造杉关村景观生态系统、加强杉关村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推动杉关村生态恢复与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者是享受与消费生态景区游憩服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明确其环境责任感对游憩高星级生态景区价值支付意愿的影响机理是提升游憩服务精细化管理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游憩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被纳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及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公众参与生态景区游憩环境治理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但旅游者对生态景区游憩服务的支付偏好与环境责任感之间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基于此,文章引入"是否容忍游憩环境被破坏"作为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重要表征变量,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长三角高星级生态景区旅游者的环境责任感对该地区生态景区游憩价值付费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者环境责任感对高星级生态景区游憩价值付费意愿的影响显著,即环境责任感和付费保护游憩服务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环境责任感强的旅游者比责任感弱的旅游者接受付费的概率增加11.2%;(2)受自然资源稀缺性、客流量及旅游者来源的影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者对4A级景区的付费意愿比5A级景区更显著,在5A级景区实验组旅游者的平均处理效应为11.9%,在4A级景区实验组旅游者的平均处理效应为12.9%。文章提出加强培育旅游者环境责任感、优化景区定价策略、在生态景区制定多样化、创新型的激励性补偿普惠措施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