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但是关于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类型,法律的规定并不尽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刑事和解制度及其适用案件类型,通过对我国现有规定的分析,探究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在适用案件类型的规定上不尽完善之处,并对如何确立我国刑事和解的适用案件类型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从自诉案件扩大到部分公诉案件,作为特别程序专章作出规定,这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作为妥协性司法办法之一的刑事和解制度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处罚政策,促进了社会和谐。但通过解读发现法律对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规定较为概括,这势必在运行和效果等方面出现缺陷,为此必须从明确刑事和解协议效力和公安机关参加刑事和解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处置的替代性模式和程序分流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谋求以司法审判以外的方式来解决刑事责任问题。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正式作为一项特殊程序加入法条之中,刑事和解经历了由实践再到制度化的过程。本文选取四川省资阳市作为调研地点,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分析目前四川省资阳市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法律制度、实践运用等方面提出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执法行为的新要求,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点之一,2007年11月在广东珠海召开的"不起诉制度改革与完善理论研讨会"对刑事和解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在刑事和解立法构建的基础上,以创新检察工作机制为动力,减少社会对立面,构建和谐司法为目标,对我市开展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使检察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为重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刑事案件私了的地位可谓尴尬,一方面刑事法治的完善禁止刑事案件的私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刑事案件的私了却大量存在。从当事人的视角,往往是利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但刑事案件私了弊端众多,游离于国家秩序之外,难以实现社会控制。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刑事和解制度得到普遍实施。刑事和解制度是规范化、制度化的私了。我国可以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实现刑事案件私了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对公诉案件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程序,把和解程序引入刑事公诉案件处理范围,不仅有利于解决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缓和社会矛盾,也为刑事司法提供了一个新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新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的背景下,应该准确把握刑事和解的原则、适用范围、适用阶段,努力促使刑事和解科学规范适用。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是在司法机关的引导之下,在当事人双方自由达成的谅解协议的基础之上由司法机关确认并解决犯罪人犯罪与刑责的程序,时下热兴并被现行刑事诉讼法确认的刑事和解制度,与卢氏社会契约论思想在自由选择精神、契约之内"公"价值和行为的道德正义与自由辩证统一三个方面存在共通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可以更好地平衡被害人和被告人双方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刑事和解制度在新刑诉中更加完善,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以钱赎刑",如何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上,防止司法腐败,是刑事和解制度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中心所在。让刑事和解制度在阳光下生存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晔 《企业家天地》2013,(11):57-58
本文以刑事和解不起诉的听证程序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刑事和解不起诉听证程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规程,以期为完善刑事和解不起诉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处理模式,创生了一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我国法律现状及相关法理,对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和背景、在我国的实施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刑事和解制度解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刑法观念的变革是刑法现代化的先导。随着一元社会结构向二元社会结构的跃迁 ,人本主义刑法观念体系在我国将形成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同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不断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刑事和解"这一带有"和谐理念"色彩的制度开始备受关注。我国目前探索的刑事和解虽然与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还有着较大差距,但是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上的共同之处为我国刑事和解的摸索指明了方向。通过比较法写作方法,介绍目前各国关于"刑事和解"的相关规定和做法,进而为我国刑事和解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争议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境刑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猖獗的环境犯罪,相关刑事法律的约束力和惩治力仍然显得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完善环境犯罪刑法规制,需要科学定位环境犯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适度增加危险犯的立法模式、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实施更加有效的刑罚措施、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刑法价值取向决定犯罪概念的内容.以维护政府权力为目的的刑法多采用实质的或混合的犯罪概念;以保障市民社会权利为目的的刑法多采用形式的犯罪概念.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程度的加深,我国刑法的目的开始由保卫政府权力转向保障市民社会的权利,因此选择以罪刑法定为指导的形式犯罪概念更能体现我国在刑法价值取向上的转变,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刑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突出效果,使得各国对环境刑事立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1997年《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设置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现了中国环境刑法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和不断高发的环境犯罪,中国环境刑事立法应当确立对环境法益进行直接保护的原则,通过完善环境刑事立法体系、科学界定环境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和完善环境刑法的刑种等,重新构建中国环境刑事责任制度,以充分实现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更迭,被害人学的发展演变反映国际刑事政策对被害人保护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机制包括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及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制度,加强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机制的研究,可为我国未来的刑事政策和立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被遗忘“、“被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因素既有制度的缺陷。又有客观的障碍。着眼现实,应着力从制度构造方面加强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包括:扩大对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范围;在刑事司法中应协调公权与私权的行使;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被害人社会援助机构。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关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体现出了风险社会的鲜明特征,足以表明我国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逐步过渡。风险社会背景下,传统刑法无论在观念、功能还是刑罚目的上都发生了变迁。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我国刑法需从刑事政策、刑事法网、罪名体系、刑罚制裁四个层面相应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