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敏  李鹏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6):115-116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主要形式,特别是随着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先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就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进行了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相应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实践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本文从新建投资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跨国并购在我国发展的原因,以期对我国参与跨国并购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添添  胡旭微 《现代商业》2012,(11):165-167
近年来企业的并购活动风起云涌,并购是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是研究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以2008年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获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对比分析并购前后不同年度的经营业绩,通过前后综合得分的平均值进一步探讨分析企业的并购绩效,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并购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新热点,但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往往忽略了并购企业双方核心能力的整合,从而背离并购预期目标。明确了通过企业并购整合可以借助外力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构建了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整合的模型,通过模型说明了并购双方不同的核心能力形态进行融合时企业并购整合的选择模式以及相应模式并购整合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技术并购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资源在企业和市场中的自由配置开启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大门.现有文献对以获取目标企业技术能力为直接动机的并购关注较少.本文界定了技术并购的概念,阐述了其特征,简单回顾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对并购动因的解释,并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对技术并购动因做探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导刊》2006,(5):46-46
最近,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了杨洁博士撰写的《企业并购整合研究》一书,该书是从企业并购后如何进行要素整合,进而提升并购后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张英华认为,通读全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理论深度。该书在深入研究和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20世纪90年代后新兴起的企业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等对企业并购与要素整合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二是角度的特色性。该书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共性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中国企业的特殊情况来研究企业的并购整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照WTO背景下企业技术并购的战略意图,结合并购中目标技术与企业自有技术及产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将技术并购总结为市场进入型、完善升级型、互补增强型、融合创新型、控制发展型和技术防卫型等6种模式。在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构成要素,并采用企业技术能力作为一个维度对波士顿分析矩阵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了用以选择技术并购模式的三维并购环境分析决策模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帮助企业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技术并购以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提升并购绩效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并购战略与整合能力的协调匹配对跨国绩效的影响出发,基于三者之间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选取中国企业成功并购美国企业的标志性事件——万向并购A123系统公司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并购战略对并购活动的实施具有战略指引作用,并购整合能力则是并购活动的资源基础,二者协调匹配共同对并购绩效形成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并购绩效也会反作用于整合能力,并对再次并购活动的战略制定做好经验铺垫。此外,并购战略与整合能力之间的缺口,可结合具体并购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缩小这一结构性缺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与并购范围逐渐扩大,资金需求量也相继变大。 同时,海外融资规模也达到最高。 然而在面对规模大、资金紧缺、交易时间短暂的海外并购案例情况下,就如何完成并购活动成为当前亟须落实的重要议题。 尤其在处理跨境并购融资问题环节,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跨境并购过程中通常只能以现金支付方式完成工作,进而对企业融资能力提出更高标准及要求,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均能帮助企业低成本完成并购融资,加之并购基金具有杠杆性质,从而可以通过完善结构框架提升募资能力,有效改善企业当前存在的融资问题。 文章以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管理现状与问题为依据,从资本市场、服务水平、融资方式等多个角度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融资方式选择和融资风险规避等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行业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可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0.
大量企业并购的案例和理论研究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并购的根基,是决定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指出,企业核心能力也具有生命周期的特征,会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并购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现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并购进行动因机理和财务分析,对企业并购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找出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中集集团并购荷兰博格功败垂成一案,引发了对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之路的思考。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及现行政策和跨国投资并购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中国海外并购之路的选择与目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业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建林 《商场现代化》2007,(32):377-379
本文首先分析了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作用,继而分析我国投资银行业在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和约束,最后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具体的对策,强调提高投资银行业自身的能力并辅以外部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改善当前的不利状况,确保我国投资银行能在企业并购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企业并购是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企图获得控制权的行为。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并购理论的归纳分析,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原有并购理论已经不能解释超大型企业的并购行为。企业并购的新发展呼唤新的并购理论,提出战略博弈是企业并购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做了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传统理论从效率、交易成本和企业的市场势力等角度来解释企业并购发生的原因,着重强调微观企业个体;而新古典理论、市场时机理论等并购浪潮理论又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企业发生并购的劝因,丰富了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社会资本的视角引入跨国并购研究。利用A股上市公司在2004—2014年期间发起的跨国并购交易和高管网络数据,探讨了在中国的情境下,融资约束与跨国并购交易的关系,并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以政治关联、金融关联和海外关联为代表的企业高管社会网络对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的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力受融资约束的阻碍和制约。这个影响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2)企业高管的政治关联和海外关联对企业跨国并购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并不能缓解跨国并购中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而金融关联则有助于缓解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约束。本文的研究为理解非正式制度比如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
试论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 《商场现代化》2007,(25):371-372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然后从系统论、复杂科学理论、协同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对财务整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寇小琳 《商业科技》2011,(10):21-22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并购市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机遇和风险并存。本文就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并购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驱动因素,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跨国并购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并购市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机遇和风险并存。本文就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并购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驱动因素,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跨国并购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江  刘岩 《中国市场》2011,(13):35-3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并购动因、并购绩效的评价两方面,对并购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东西方关于跨国并购风险的理论,发现这些理论大多只对并购的某一局部风险进行分析,且停留在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两方面,对整个并购过程风险的控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