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在偏好自涉、外生、同质、稳定基础上的主流偏好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的诸多现象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方面常常出现理论与现实相悖之困境。为此,本文摒弃新古典经济偏好自涉、外生、同质、稳定等假设,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偏好演化基础,以"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分析主线探索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偏好引导与重塑,由此探索促进社会和谐、包容发展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困惑与现实困境使广义的利润目标成为可能,其实现必须拓展主流范式中自涉与稳定的偏好假定并进行偏好的融合,从而融合后的个体偏好是自涉偏好与他涉偏好的统一;是情景依存的,内生于社会制度之中;是异质的;是演化的。基于偏好融合的动态演化分析表明:广义的利润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内生变量,内生于企业的生命周期之中。这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谐发展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同质、稳定基础上的偏好拥有无与伦比的简约美,但是对一些真实问题的解释并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偏好并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所刻画的逻辑性质。本文在剖析个体异质性的基础上,探讨分层偏好的形成机理及演化,并尝试构建了内层偏好、准内层偏好和外层偏好关系的分析框架。通过一个典型的公共品实验,考察了文化、经济制度和个体认知水平对于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影响,继而说明个体分层偏好的存在性。分层偏好的形成机理及其验证对于经济学理论及实际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银飞  茅宁 《经济问题》2008,(11):3-7,16
大多数经济学模型都是建立在自利人假定的基础上的。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经济学结果拒绝这种自利人的假定。在实验中,大多数参与者表现出利他、公平、互惠等涉他偏好。西方学者主要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涉他行为:第一,分配偏好模型,这类模型关注分配结果是否均等、公正、有效;第二,互惠偏好模型,这类模型认为关注他人是出于对他人的回报或报复;第三,未来合作偏好模型,这类模型认为关注他人是为了未来的合作,当存在合作前景时,人们将会更慷慨。对这三种涉他偏好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个体服从理性判断,遵循选择逻辑,并据此演绎出个体行为选择分析的两种方法.但无论是基于偏好法的效用理论还是反其道而行的显示偏好理论,本质上均无法解释清楚现实中的个体选择何以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引入偏好分层理论,构建“偏好-行为”分析框架,认为个体偏好可以分为内核层、基本层、表象层和行为层四个层次,该分层的偏好体系决定了个体的知识结构,而特定的知识结构将对个体行为进行损益分析,促使个体做出策略选择并付诸行动.这一理论重新解释微观行动主体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选择问题,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体的目标驱动行为和规则遵循行为,从而避免新古典经济学效用分析法和显示偏好法在解释个体行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理论将产权作为经济绩效的外生变量,但是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表明产权是内生于人类族群的共同信念,它与内置于人类心智的公平偏好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文章运用比较制度实验方法针对不同来源的产权考察其认同信念及其对公平偏好的影响。实验发现,产权不仅导致提议者对回应者和接受者有产权认同信念,也导致提议者的自利偏好和回应者的公平偏好被挤出;通过对利他偏好、策略行为和第三方评价的分离,测度了产权信念;提议者没有强烈的公平偏好动机,而是通过策略行为来最大化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7.
传统经济理论假设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具有完备记忆、稳定的偏好,然而这样的理性假设实际上超越了人的内在特性。本文建立了一个货币管理机构采取利率反馈规则的货币模型,并假定个体的时间偏好依赖于整个经济的收入、平均消费和货币量,运用动态法研究了具有社会属性的时间偏好是如何影响经济长期均衡处的稳定性的。结论是异质的时间偏好对于货币政策的实现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货币政策会对市场能否恢复到均衡状态产生影响。只有当个体的效用函数满足本文给出的充分条件时,调节利率的经济政策才不会对均衡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否则政策会失效甚至起到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博弈论研究认为行为人具有涉他偏好,关注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会关注其他人的收益状况,在此基础上已建立了包含嫉妒和自豪等心理因素的效用模型。本文将涉他偏好理论模型引入锦标激励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涉他偏好对代理人产生更高的事前激励作用,在加剧代理人间竞争的同时还改变了代理人的期望收益及委托人的利润实现,从而对锦标赛制的最优工资结构和业绩评价精度产生影响。在锦标赛制设计时考虑涉他偏好,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人的行为规律,可据此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锦标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涉他偏好效用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后通牒"等一系列行为博弈实验显示,人们在追求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会关注其他人的收益。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涉他偏好效用理论,成功解释了大量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实验结果和经济现象,并能更为准确地预测经济行为。该文对目前涉他偏好效用理论的主要模型——互惠意图模型、不公平厌恶模型和社会福利偏好模型进行研究、比较和分析,为解决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中公平、互惠和社会效率等方面问题提供所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情感偏好的品牌延伸模型及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情感消费的时代.情感品牌能够凭借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运用隐藏在人类情感背后的真正力量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本文运用经济学及品牌经济理论,在对现有品牌延伸案例及理论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情感因素,构建基于情感偏好的品牌延伸经济模型,发现情感指数既能够在同质条件下影响消费者选择偏好,又能够通过影响品类而作用于选择成本;厂商品牌延伸成功与否取决于该厂商品牌与其它同质产品的品牌的情感指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不完备偏好理论近期文献的基础上,以联系偏好和行为的一致性条件为主线,阐述了不完备偏好显示理论的最新进展:由Γ-理性化转向Δ-理性化,选择集由消费束转向机会集;分别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回顾了不完备偏好的函数表示理论的发展脉络,即由单维函数转向多维函数;特别是,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讨论了两种可能的不完备偏好(口味不决和信念不决)的函数表示理论;整理归纳了不完备偏好理论在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经济学领域中的若干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近来与他涉行为(other-regarding behaviors)以及对别人他涉行为做出信任决策相关的神经经济学证据。证据显示:人们可以从(1)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以下简称SD)博弈的相互合作行为,与(2)惩罚不公平行为中,获得非金钱利益的效用。这样,SD博弈中的相互合作与惩罚搭便车者的行为不是非理性的,把它们看作具有相应社会偏好的人们的理性行为则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我们也报告了一些新近的检验神经肽催产素((neuropeptide Oxytocin)对序贯SD博弈中信任行为和可信任行为影响的研究结果。有关动物的研究已经证明:催产素是引致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激素,这暗示着它也可以引起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实际上,研究显示:注入催产素的个体展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这意味着催产素对个体社会偏好的某些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催产素影响到信任行为,但它对个体的可信赖性却没有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演化博弈的和谐社会构建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正统经济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存在性构建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行为经济学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依据。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之一,基于互惠性偏好的个体行为博弈可以改善博弈双方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演化博弈环境下群体经济行为从自利型向互惠型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最终为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基础,认为公地悲剧问题是个体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公共品供给需采取与个体真实公共品偏好相兼容的激励机制,并由政府承担供给角色。实验经济学研究则提供个体异质社会偏好的稳健性证据,并在合适的惩罚、沟通交流和声誉等机制下提供诸多可以实现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实验证据,表明群体或自愿组织也可作为公共品供给主体。这些公共品实验研究为现实公共治理创新提供更为科学的偏好基础和公共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经济理性作为其基本假定,然而该假定的定义暗示着经济理性人具有同质性,从而使主流理论在解释日趋多样化的经济行为时捉襟见肘。而立足于主流框架发展起来的行为经济学通过把“同质经济理性人”拓展为“异质经济行为人”假设,并在均衡分析法之上引入学习与认知理论,实现了将个体异质行为纳入主流分析框架的目标,完善了经济学的解释与预测功能。由于可把同质经济理性下的个体行为分析纳为异质行为分析下的特例,因而使得主流经济学将成为行为经济学的特例情形。故行为经济学不能简单地视为区别于主流经济学的边缘学科或分支流派,它实质上是主流经济理论的顺承与演进。  相似文献   

16.
强偏好、弱偏好与制度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区分强偏好与弱偏好,来分析制度的演化轨迹。强、弱偏好对制度的演化有不同的影响。由于与生存竞争关系密切,基于强偏好的制度更容易服从于进化选择,好的制度最终将被普遍接受,从而在一个同一的环境内,基于强偏好的制度将趋同。相反,弱偏好则更容易多样化。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的影响是不对称的,而且环境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对制度形成也关系重大。在开放的环境中,好制度更容易被选择;而在封闭的环境中,个人有可能将自己不好的偏好强加于社会,形成不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陈慧斌 《时代经贸》2013,(2):132-132,136
对于消费者差异和偏好的分析是产品定价研究领域睁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供应链与博弈分析的基础理论,探讨了消费者偏好对异质产品定价产生的影响,分别构建了二级供应链下的纳什博弈,stackelberg博弈和联合博弈,通过求解得出消费者偏好与异质产品定价决策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主流的经济学分析中,作为分析基石的偏好是外生的。在实证研究中,模型一般从一些特定的偏好入手,分析具有这些偏好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后果。在规范分析中,评价一项政策或者一种资源配置方案的标准是人们具有的外生给定的偏好。  相似文献   

19.
利他行为对自利人性假设的挑战,要求经济学必须把偏好进行内生化处理。笔者首先构建了一个利他偏好内生模型,使得人类行为统一于效用最大化模式并具有了内在一致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然后对利他偏好内生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笔者认为,与利己行为不同,行为主体不是从利他行为后果而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效用;通过整体间的生存适应性补偿机制,利他者不仅可以战胜利己者得以存在和持续,而且利他惩罚行为还为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和制度环境,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喜好是其内因。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偏好的演化机制和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与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动态演化博弈中不断调整债务风险偏好以最大化自身收益,但博弈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合在演化系统中是不稳定的,其理论含义是地方政府最优债务风险水平不能长期维持。因此,中央政府应该不断地择机修正政策促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逼近到最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