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炭在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在今后50年内,煤炭工业依然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据英国石油公司发表的《1997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截至1996年末,世界煤炭总储量达1031.6Gt,占化石能源最终可采储量的66.8%,按目前的生产规模,全世界保有的煤炭储量保守预测还可开采224年。世界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天然气储量主要集中在中亚和前苏联,而煤炭储量在地理上分布极广,显然煤炭生产和供应是不易受到其他国家制约的。因此,许多国家都把煤炭视为战略上最安全和可靠的能源。  相似文献   

2.
一、煤炭资源地质条件分类 煤矿开采的是一次性自然资源。煤炭资源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依据煤炭资源条件分类的几个主要因素,如煤田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的稳定性、煤层埋藏深度和一个国家煤炭资源地质条件好坏所占的比重,可将主要产煤国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3.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制定我国的煤炭资源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煤炭资源政策的建立与发展1 我国煤炭资源法律沿革。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 80年代初期 ,有关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 ,涉及煤炭资源的规定包括 :195 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 ;196 5年 ,《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改革开放后 ,煤炭资源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这段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 .煤炭资源开发政策分析。上世纪 80年代以前 ,煤炭资源开发政策主要有资源无偿使用、大办小煤矿、“有水快流”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的煤炭开发政策主要有 :一是有…  相似文献   

4.
国家应对煤炭企业采取扶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惜资源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很大比重,2030年以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仍将占50%以上。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为了在不牺牲环境质量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开发利用清洁新能源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基于创新研究的世界性热潮和中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背景,在界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分析其政策需求的基础上,在相关的主体建设、制度和金融等方面提出扶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 2 0 0 3年底 ,全国煤炭矿区共有 6 111处 ,探明保有资源储量 10 176亿t,其中 ,已探明可利用储量1892亿t,占 18 5 % ,平均每处 30 96万t,不到一个亿吨矿区 1/3的年产量 ,根本无法按照高产高效建井模式组织开发。由此可见 ,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程度不足 ,已经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瓶颈 ,亟须加强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工作。一、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不足 ,地质勘探秩序混乱 ,资源管理不到位 ,已经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1 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严重不足。煤炭行业多年不景气 ,使得煤炭生产企业举步维艰 ,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煤炭资源勘探滞后,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严重不足。根据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资源量仅30Gt左右,用于规模建设的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现有生产矿井后备资源不足,矛盾十分突出。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缺口125Gt,  相似文献   

9.
我国煤炭工业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周维富煤炭工业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在市场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方面迈出重大步伐,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我国煤...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煤炭资源的运输调配及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分布总体格局是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煤炭的赋存量与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如我国东部沿海的辽、京、津、冀、苏、浙、闽、鲁、粤、桂、琼等11省(市区)煤炭资源拥有量为538.32亿t。仅占全国的5.3%。但由于其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确定开始偿还年从何时开始偿还贷款,有几种意见:一是从项目建成投产出煤就开始偿还;二是从投产后的收尾结束(即停止使用贷款)开始偿还;三是从达产后开始偿还。哪种适宜,要对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第一,一般建设项目出产品就可以开始偿还投资,而煤炭项目投产后几年才有可能达到设计能力。在达产期内由于产量低,单位产量成本中固定费用高于同样的稳产矿井,亏损严重。据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对1988年及以后两年实际和计划新投产的47对矿井调查,成本支出将是目前生产矿井平均成本水平的2.07倍。如果按项目实行新价,那么新价在包括成本、利税后再加还贷额,必然高出现行计划价较大一块,显然不宜按项目来实行新价。第二,由于在达产期内继续需要贷款进行工程收尾,从项目建成角度看,还未形成投资预期能力,偿还能力很差。第三,适当推迟偿还开始年份,对固定利率的低息贷款偿还是可行、合适的,而对随贷款期限变化而利率也不同的贷款未必合适。如矿区使用建贷的吨煤投资300元,从  相似文献   

12.
研究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重申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序列中的基础地位;在于确立煤炭产业在能源工业中的支柱地位;在于确立支持煤炭产业的手段与方式,即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通过调整资源与环境政策、安全政策、经济政策等,减轻甚至消除煤炭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确保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核工业》1999,(3):13-16
一、中国核电产业现状评价 1991年12月,我国第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发展核电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引进外资和设备,我国建成了大亚湾2×90万千瓦核电站。目前,我国运行中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为210万千瓦,在建的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660万千瓦,我国核电正由起步向小批量建设过渡。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我国煤层气开发发展较快,但是目前还存在管理体制、资金、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多重障碍,不利于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资源一体化协调开发。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一体化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管理体制、标准规范、财税政策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促进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资源一体化协调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政策对一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的这些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文章以《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为例,采用定量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结合产业政策强制性和产业活动类型两个维度进行了文本分析。研究结论发现汽车产业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信息传播和规劝政策工具过多、政府管制过度、私人市场方面的政策工具相对较少以及研发重视不足。最后文章据此提出增强汽车产业政策的导向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国有工业与“三资”企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有企业面临“三资”企业的竞争与挑战1.“三资”企业主要是与国有企业竞争城市市场“三资”企业的竞争对象是国有经济。就总体来说,“三资”企业的企业规模和国有经济竟争差别不是很大,国有企业略占优势,国有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三资”企业。但是,国有经济的企业规模大是结构性的,主要是重工业的企业规模大,而轻工业的规模就不具有优势。“三资”企业和国有经济在轻工企业的规模上基本相等,如果就产品和结构性特征来说,“三资”企业的规模超过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有完全充分的竞争力来和国有经济竞争,甚至把国有企业挤…  相似文献   

18.
煤炭开采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何协调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和生态利益的平衡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生态经济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协调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技术水平决定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科技创新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方向,作用越来越显著.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升级,必须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系统配套.本文通过对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内容、功能及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科技政策与产品政策配套的推测.  相似文献   

20.
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50年,在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与合作医疗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人口健康状况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人均期望寿命从35岁提高到了71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30‰以下,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卫生状况和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减少了居民因病、休假和过早死亡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