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政府减贫工作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贫困问题依然是巨大的威胁和困扰。城乡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与城镇相比,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因此,必须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提升财政减贫能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确保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也逐步改善。但总体上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并不完善,仍然较为落后。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在于积极构建相关制度基础和实现机制,必须不断创新农村社会建设载体,让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与城里人一样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为了提高西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本文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考察了西藏与我国其他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分析了西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我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并据此给出了提高西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管理的现状及其政府财政投入管理体制,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描述了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新变化,从划分各级政府财政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投入范围,改革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增加社区公共服务投入,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了增加财政投入,健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民公共服务需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目前,西部12省区仅有新疆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高于全国平均,陕西、内蒙古、重庆3省处于全国水平,而其余8省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西部省际之间的分化亦十分显著.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改变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均衡状况.因此,大力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机制和全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的构建,全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打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实现全民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从基本公共服务的角度讲,新农保制度承担着确保广大农村人口能够切实享有养老保障权利的使命。而新农保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等方面的多重风险。从社会养老机会均等化、标准均等化、结果均等化等要求出发,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制度的整合衔接、确保基金可持续等风险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逐渐突显出了一些问题。如中西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过大、西部贫困地区低保资金筹集困难,难以实现应保尽保,等等,这种状态与党和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及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农村的老龄人口占全国老龄人口总数的67.4%.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有65岁以上农村老龄人口为5938万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让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具体体现.本文重点探讨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问题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总结了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和不足。鉴于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着供给主体单一,责任不清,决策体制不够合理,供需存在脱节,财政投入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诸多问题,提出必须在坚持新公共服务理念下,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供给体制,以基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决策机制,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等途径,构建与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颁布在即。此《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时期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也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九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相似文献   

11.
1995年以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快速增长,但是,支出力度不够,地区差距比较大;在人均支出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大省低于平均水平;在公共服务支出增量分配上,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分区域看,区域间差距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东部和东北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定《转移支付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增强中央政府责任,建立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无锡作为农村人口转移进入较为集中的城市,近年来在流动规模、就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文章依据无锡的实际情况,在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成本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主张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身份和待遇问题;抓住重点难点环节,着力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人口工作体制,构建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组织实施体系;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最终实现城乡和区域人口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贫困问题历来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所必然面对而又必须有效解决的社会经济综合问题, 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自从 1980年国家财政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以来,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4年的 202万人,已基本解决了中国农村人口从19世纪末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利用2007~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及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测算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结构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07~2009年,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的结构效率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高,而中部地区又比西部地区高;三年中均达到帕累托最优效率状态的只有上海市和海南省;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结构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结构效率变异系数比较小,均小于0.080;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地理区位等对东、中、西部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结构效率差异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财政分权度、辖区间竞争对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结构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文化传播从网络、广播、有线电视到报纸等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地区,但是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终端上都逊色城市,城市凭借人口与资源的优化抢占了农村的文化空间,造成了农村文化传播的困境,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被长期地排斥在政府偏好函数的自变量之外。本文以城乡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立足农民视角,以240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总况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与2007年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数据啦行了对比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伴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的固化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而愈演愈烈。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农村需求特别是农民偏好纳入到政府决策函数之中,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国内一般性转移支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公平、效率和法制化的原则,运用科学、公式化的计算方法,通过均等化转移支付手段,解决纵向与横向的财政不平衡,逐步缩小地区的财力差异,实现全国各地区公民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目标,是成熟市场经济同家转移支付的一般做法。由于实现条件不允分,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我国没有推行标准化的转移支付制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一行三会"、财政部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地区各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的总目标。同时,从信贷投入总量、融资结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四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明确要求在信贷投入总量上贫困地区每年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外劳模式"的农民城市化,是一种"浅度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准城市人口",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土地换身份模式"是各地政府为解决"浅度城市化"、"准城市人口"相关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其面临交易风险、就业及社会保险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且受到"局部性"的限制."权利与义务对等模式",基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的原则,使农民工作为纳税人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更加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农民市民化"模式.为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应积极推行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基本层面建立覆盖全体非农业劳动者,进而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改革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收益分配制度,让失地农民获得更加公平和充分的土地补偿.  相似文献   

20.
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内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计算与分析,指出了四川人才数与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对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教育,全民学习,使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