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04年2期TM遥感图像,对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体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都较大,说明人类影响较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表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各旗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山地、丘陵分布广泛的旗县增值程度要高于以平原分布为主的旗县。 相似文献
2.
广西滨海是西部陆海主通道的出海口,研究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海岸带1990—2020年共6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当量价值评价法、市场价格法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近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地变化以耕地、基塘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减为主;其生态系统服务以调节服务功能为主,占比约70%;基塘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ESV变化受主要变化地类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21世纪以来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经济发展,文章以贵州省2016—2017年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研究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被研究区域应加强林地、耕地和基本农田、水域的保护,减少建设用地的扩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但部分因素依然制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持续提升。分析2000—2020年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关联性,可为广西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法、生态风险核算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核算2000—2020年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减起伏,从2000年的25 240.2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5 251.56亿元,总体增幅为0.05%。生态风险等级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区域面积表现出增减起伏的走向。从数量相关性来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空间相关性来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呈显著的负相关。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呈负相关,二者的结合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为生态系统修复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集体经济》2019,(25)
探究县级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思路和措施。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县级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以芜湖县为例,测算其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结果:一是2003年芜湖县耕地整体向外输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值为8.64亿元,实际输出4.22亿元;二是耕地等别每增加一等,其额外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逐渐递减;三是2003年芜湖县人均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补偿为1151元,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1.2%。研究结论:计算结果符合芜湖县实际情况,可为确定县域耕地保护指标、耕地生态保护补偿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提出,为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方法。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出的意义在于可量化保护自然生态的价值,以及进一步说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实现价值创造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根本。文章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探讨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和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互动层次;然后基于这两个维度构建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矩阵,详细阐述并比较了九种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最后得出结论,以为制造业实现价值共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以2010年上海市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和RS技术,获取上海市近海岸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信息。基于供给、 调节、 支持和文化服务四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确立上海市近海岸生态系统服务体系;采用气候生产力修订单位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从而评估上海市近海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表明:2010年上海市近海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373.32亿元,其中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从服务功能角度出发,调节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占总量83.22%。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以陕西省商洛市为研究区域,采用2003—2011年间的遥感数据,得到土地利用数据。采用遥感GIS、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2003—2011年商洛市土地利用特征及转换特征,结合商洛市地区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商洛市的耕地面积变化显著,总体呈减少趋势。城镇、交通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的面积相对面积变化平缓,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介绍了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以晋东南经济区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遥感解译结果为基础,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涨势图和减势图两种空间表达方式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分布、流转方向以及相关细节进行描述。得出的结论是:研究区耕地面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景观服务价值的评估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章采用旅行费用法讨论的昆明大观公园的生态系统景观服务价值,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研究,综合评价景点的景观服务价值。这对于丰富我国环境价值评估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特区经济》2019,(3)
滩涂的匡围与开发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慈溪市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开展滩涂围垦和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从1990年到2010年,慈溪市滩涂围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于滩涂淤涨,20年间海域面积共转化385km2,82.71%转化为滩涂生态系统。第二,1990年到2010年间,慈溪地区滩涂围垦开发,原有滩涂共有77.54%发生转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17.91%,其次为养殖面积的增加。第三,从1990年到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总体看,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一致,其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由32.18亿元上升到52.61亿元,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土地利用效应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也作用于社会、人文环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同时,通过土地利用效应的传递,一个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状态将对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地理空间布局、人文特性形成等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评价利用变化产生的效应,对于城市布局、生态环境的建设等都具有 相似文献
19.
一、导言
随着国内奶业市场的高速发展.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初提出了“奶业兴市”的战略.并在国内发出了打造“中国乳都”的口号。在政策的引导下.呼市周边农村养牛热急剧升温,奶牛数量迅速膨胀,由此加剧了奶农对玉米、秸秆与精饲料的需求,使得奶农的养牛成本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原奶的收购价格增幅缓慢,农村中有一种养牛不挣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1990年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陇西县10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空间景观特征、方向与转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2007年陇西县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景观变得破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增强;土地利用主要转化形式是耕地、草地和林地转化为未利用地以及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