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思认为,制度应当是“被人设计制定的”,把制度看成一种社会规则,即是人们较为普遍使用的关系制度的规定。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转变为演化经济学“共享心智模型”的过程。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揭示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及其制度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自80年代中期起,一种被称之为“股份合作经济”的制度形态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悄然兴起,并迅速普及开来。这种制度安排,既蕴涵着农村社会中制度需求的极其复杂的利益机制,又内在着我国制度供给的特殊约束条件,同时也张扬着中华民族尤其是农民大众的制度创新精神。本文将以若干实例分析,来审示这种制度形态的产生机理、约束条件、利益关系、经济绩效及制度潜力,由此对农村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的这场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估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回归社会”:中国社会建设与国家治理结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改革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分化,在传统利益调节机制失灵和新利益调节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困境: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不平等,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不信任,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不稳定。因此,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内涵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公平,而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利益调节机制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其关键在于国家治理结构的调适促成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再分配能力与市场规制能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新利益调节机制。当前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聚焦,其意义绝不仅在于一系列浮在表面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是整个改革和发展路径的重大变化,即在解决生产力发展水平问题的同时,必须更关注解决生产力发展标准问题,在市场化改革中"将社会带回来",以此促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平,让国家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为主线,通过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诺思悖论不断化解的过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高度相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变迁过程是冲击回应型”等命题作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各博弈利益主体在改革进程中的行为模式及其绩效,并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并不简单地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制度演进过程,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改革进程的快慢及实施的效果不仅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而且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果的影响,受改革的制度供给者和制度需求者对改革态度的影响。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制度供给的分析1、国家金融控制的成本与收益比较一方面,“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担假说”(王曙光,2003)认为,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严格管制使政府获取了支配金融资源与金融剩余的巨大利益。这一收益被用以支付国有企业的巨额改革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总被引:117,自引:0,他引:117  
:本文在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制度变迁的初步的演进论框架 ,然后证明 ,中国的改革过程交织着政府选择外部规则和社会成员选择内部规则的双重秩序演化路径 ,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线 ,实际的主线则是后者 ;并且两种规则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贯穿整个制度变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中央政府更多地起法官裁决作用 ,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事制度企业家活动。总的来看 ,改革经历了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的制度创新领域及外部规则逐步缩减作用范围的过程 ,也就是内部规则的逐步发育和强大的过程 ,这是中国市场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利益分析方法与制度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构造利益冲突的制度分析框架 ,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启动及其改革过程中凸现的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利益冲突的制度根源、解决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途径做了详细论述。认为利益冲突引发的制度创新要使社会各方博弈达到均衡 ,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改革开放的新拐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的“泛市场化”误区,本文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面临四大战略转折:从数量建设为主转向侧重质量建设;从制度移植、引进和模仿型经济走向自主创新经济;从外向型及投资主导型增长转向以内需拉动和消费主导型增长;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多地注重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转型、注重结构优化、提高增长质量、改进利益分配、提高居民消费率是现阶段的首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股票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红 《经济导刊》2002,(10):25-26
新制度经济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即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一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种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即出现“路径依赖”。而在制度变迁和创新过程中,不断解决“路径依赖”的问题,就是不断冲破阻力,实现创新的过程。 中国股票市场自建立以来,其制度变迁之剧烈和频繁,在世界证券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其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0.
卢莎 《经济论坛》2000,(23):13-14
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选择了“市场化”的改革取向,采取了一条层层推进、先易后难、先“外围”后“攻坚”的渐进改革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经济学家誉为“中国的奇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范畴,认为在其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中国经济改革富有成效的实践,有力地批驳了这一传统观点,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兼容互补、相得益彰的可能性和一种有待于继续探索、不断改进的制度变革的范示。80年代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处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总被引:214,自引:4,他引:214  
本文是对一项开拓性研究课题“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简称“市场化指数”)的分析报告。市场化指数由五个方面、2 3个分指标为基础 ,用“主因素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为基本计量方法构造而成 ,其各分指标在指数中的权重 ,不依赖于“专家评分”等主观因素而定 ;是用来分析各地区体制改革进程相对关系的一个有用的经济分析工具。文章论证了只有这样一种“相对指数”才是可以验证的 ,从而是具有科学性的。而这一指数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制度变量” ,在许多理论研究中作为解释体制变革在中国经济效绩的改进中的作用的有效工具 ,也可以在改革政策的分析中 ,被用来分析各地区差距、使各地区相互借鉴、加速改革进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电信业制度变迁历史沿革中国电信业改革进程与经济转型和制度转轨的“渐进式”改革进程相一致,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实行电信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电信业的市场化,从而避免了在市场和制度环境尚不完善时进行“激进式”私有化改革可能造成的产业危机。中国电信业制度变迁沿着宏观和微观两条主线展开。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外有大量文献针对这一重大的制度变革开展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市场化"是不存在意识形态差别的,而是针对"管制"而言的相对概念;中国的市场化是一个制度变迁、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是人类在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供给压力和环境压力情形下作出的一种必然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且制度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决环境外部性的制度创新通常有三种方式: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其中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实施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了一些困难。政府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领导,使排污权交易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好地为循环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创新的示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市场化的住房制度改革,这场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面貌,公民将在生存,就业以及社会人际关系诸多方面得到更大的选择自由。住房制度改革思路的核心是加快推进住房的商品和住房分配和货币化,而住房分配货币化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克服改革中利益重新分配的不公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领导和设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以理论创新的成果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为制度变迁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共有信念。理论创新及其意识形态预设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变迁的路径和取向。市场化取向改革所引发的制度变迁,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方式是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贵州现象”与“浙江现象”本质差异在于体制变迁路径及其实施环境的不同。“贵州现象”的根源不仅在于体制创新差距,还在于其实施环境和条件的差距。贵州省体制改革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变革的正式约束与滞后的非正式约束长期对抗,导致体制转换过程中“功能耗损”和“成本加大”。“浙江现象”的源动力来自于制度创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传统产权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是浙江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制度创新有效地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和利益分配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活力;通过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定量研究都假定市场是同质的。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市场体系不是同质的。市场化的过程是以利益为枢机,各种社会权力相互博弈的过程。在中国的市场形成过程中,权力嵌入、制度安排非中性现象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一、史实见证:市场化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30年,可谓“弹指一挥换了人间”。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旧貌换新颜,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新生。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值得颂扬之处,正如党的十七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揭示“四荒”拍的内涵及实质,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对“四荒”产权制度创新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这次制度创新是中国农村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产物,“四荒”拍卖的生命力不在于它适应了“四荒”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殊性,而在于这一制度本身所所具有的普遍适应性,本文的结论性观点是,“四荒”拍卖昭示了2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模式,“四荒”产权制度创新向耕地资源扩散的时机与条件也已基本成熟,这一扩散过程虽然需要社会为之支付较高的制度变迁成本,但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制度性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