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全球信息化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说来,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由于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日益高涨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我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一、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影响的途径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80-1990年间,美、日、西欧的GNP增速分别为2.97%、8.53%和…  相似文献   

2.
理论机制分析显示,公共支出既可能通过纠正私人投资的外部性对技术进步产生正向影响,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可能通过刺激私人物质资本投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强化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利用1995—2010年我国除西藏之外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基于FMOLS方法,考察了公共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共支出规模扩张强化了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公共支出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也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公共支出效率提高则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选取1990-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对青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7年间,青海省GDP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到6.44%,主要贡献来自劳动投入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03.64%。反映出青海经济增长资本投入、科技进步、作用不明显,比重很低,整体产出仍属于外延式和粗放型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青海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4.
万雪 《商》2014,(31):217-217
本文以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相关结论。实证结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点新情况和三条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的“痼疾”,是一个深层的问题。10多年来决策层就一直强调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客观上,几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经济增长事实,并发现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不稳定,增长质量降低等问题。然后分析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再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分析,发现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最后给出了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考虑价格因素以及假设规模收益不变之后,基于C-D生产函数估计出中国1952~2012年期间索罗模型的扩展形式。进而采用eviews 6.0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修正。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资本存量。并给出我国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加大对科技创新投资力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流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杰 《中国市场》2009,(19):24-26,32
结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影响我国物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模型,并根据相关数据对我国物流业经济增长相关因素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业产出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我国物流业现阶段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的发展阶段,属于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此,提出了我国物流业今后重点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标模式的反思,提出从依赖出口到激活内需的转变,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以及从关注GDP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三者有机统一,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考虑价格因素以及假设规模收益不变之后,基于C-D生产函数估计出中国1952~2012年期间索罗模型的扩展形式。进而采用eviews 6.0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修正。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资本存量。并给出我国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加大对科技创新投资力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我国经济出现越增长越失衡的现象?文章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运用数理模型和实证检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失衡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产物,而粗放型经济增长又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增长主义的政经体制与大量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国要消除内外失衡,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需要改革当前过度追求经济规模增长目标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一、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加速,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0.9%,第二季度加速到11.3%.已经明显超过了1979~2005年9.6%的年均水平,偏离了长期均衡增长轨道。从近20多年经济增长的记录看,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10%区间内比较理想.这也是经济的潜在增长区间。在劳动力过剩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前,低于区间下限8%偏慢.超过区间上限10%偏快。当然,现实不会这么理想,总会有波动,有偏差.但波动和偏差不能无限放大下去。  相似文献   

13.
杜军 《商业时代》2013,(22):4-6
在工业化起飞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依赖要素投入促进增长,具有典型的粗放型特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转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衡量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总体上考察出口,进口和FDI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数量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负相关,即出口规模越大越倾于粗放型增长;进口数量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正相关,即进口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集约型增长;FDI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政府改革和传统产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今后几十年经济增长的潜力应当主要来自传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然而,多年来我国传统产业一直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认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深化政府改革,为传统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调整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坚持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温州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以年均21%速度稳步发展,其中80年代(1980~1990年)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当时条件下,温州经济发展道路重点选择了民间资本,地方政府主要职能是搞好区域宏观调控与基础设施建设,使温州经济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为温州后10年的经济腾飞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7.
选取1990-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对青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7年间,青海省GDP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到6.44%,主要贡献来自劳动投入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03.64%。反映出青海经济增长资本投入、科技进步、作用不明显,比重很低,整体产出仍属于外延式和粗放型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青海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18.
<正> 加工贸易迅猛增长及在外贸进出口额中占极高比重是我国当前外贸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1995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从1992年的42.1%上升到47%。加工贸易的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初期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国家提出实现“两个转变”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对外贸易也要实现外贸体制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  相似文献   

19.
刘增恒 《财贸研究》1997,8(1):21-24
<正> “九五”期间及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能牵动全局的主要课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有机构成提高或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实现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与我国基本国情、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20.
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指出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针对此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经济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