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心舟 《商》2012,(3):77-78
在现阶段,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是一国宏观经济的指示剂和晴雨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必定会为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所反映出来。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一般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本文构造了中央银行沟通指示器变量,检验了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中的有效性.本文分别比较了沟通信息、前瞻性宏观经济信息和当期宏观经济信息对利率变化的影响及各自对利率变化的预测能力,检验了沟通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评论、预期宏观经济信息以及通货膨胀都与利率变化显著相关;但在预测利率变化上,沟通信息不能胜过宏观经济信息.此外,中央银行沟通信息只是宏观经济信息的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宏观信息.  相似文献   

3.
货币需求是否稳定是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中经常关注的重要问题,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中央银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系统介绍1994年以来学者有关分析目前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测度方法、产生差异原因,以及制定中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思路等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工具是一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载体。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各不相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主要倾向于存款准备金政策,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于实体经济.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以及信用传导渠道的主要理论,指出我国三种非信用传导渠道因缺乏市场机制和微观基础发挥作用受限,在目前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金融中介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理论分析与政策制定同凯恩斯的IS—LM模型的理论前提设定相差甚远。所以,建立中国金融理论模型,必须对凯恩斯的模型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凯恩斯的IS—LM模型理论中有一暗含的假设,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运行是以物质利益诱导为基础的。而中国的专业银行不是真正的货币经营者,而是货币资金的管理者,物质利益原则对专业银行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所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配给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人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货币政策进行阐述,充实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丰富了实践经验。文章在分析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基础上,对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提出了四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关联储,为美国最高货币政策主管机关,它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它的主要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并实施相关货币政策,二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三是维持金融业的稳定并提供可靠服务。关联储的相关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决定着美国经济的走向,更决定着世界经济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研究—论监管同央行的分与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是采购内部改进还是与央行分开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通过分析监管职能与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的矛盾、金融风险向央行集中、监管的监管等问题,论证了监管职能分开的可取之处,并初步探讨了分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徐平 《价格月刊》2010,(9):55-58
通过采用广义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概念,把货币政策透明度分为:目标透明度、决策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和行为透明度,并论述了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最后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并运用宏观经济指标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得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试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协调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荣青 《商业研究》2003,(14):90-91
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两项重要职能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但是在现实中主要表现出独立性而甚少表现出协调性 ,因此 ,中央银行有必要加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2.
<正> 启示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贾晓萌 《中国市场》2014,(31):121-122
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作用过程和渠道及其作用程度和效果的重要问题,涉及经济金融的多个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款货币银行扮演着上承中央银行、下向企业和居民传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并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研究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有效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货币政策面临更多的变量。那么,中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是摆在中央银行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我国目前执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5.
王晨 《商》2014,(52):189-189
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发展十分迅速,电子支付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如今的支付方式和习惯,并且对传统货币及中央银行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电子支付现今的独特优势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持有金融资产的形式与结构,并且对货币供给层次的结构与其规模、货币乘数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有效运行也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在通过相关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存款货币银行理论对电子支付的发展可能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的影响进行概括性的理论分析,对电子支付影响货币政策的程度和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以探讨电子支付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运行规律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过去20多年,由于受货币主义的影响,西方各国普遍推祟货币政策、轻视财政政策,担当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任务的是各国的中央银行。近几年来,西方各国开始强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以使货币政策产生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香港的货币管理当局——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于1993年4月1日。香港金管局集中了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及支付体系管理等中央银行的基本管理职能,从而彻底结束了香港作为亚太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却没有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职能分散和无序的历史。几年来,通过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等各项管理职能和手段,大大增强了其稳定港元汇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香港和国际金融界的认可。从外汇基金到金融局的发展史,是一部香港中央银行职能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一、外汇基金的历史地位外汇基金是根据香港政府1935年…  相似文献   

18.
周佐望 《财贸经济》1991,(11):33-36,F003
一、1984—1989:中国金融宏观调控若干失误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1984年中央银行作为独立的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实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以来,中央银行在调节货币供应,抑制社会需求,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但是,由于中央银行执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责的时间不长,加上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中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其中泰勒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根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提出的针对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为各国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依据,因此泰勒规则的适应性分析已成为了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制定货币政策时是否可以以泰勒规则为依据进行了分析,通过Eviews软件进行了模型的建立、估计和检验,发现目前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宜以泰勒规则作为依据,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其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上.中央银行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较弱,主要表现在职能独立性、组织独立性、经济独立性、人事独立性这几个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更好的发挥其中央银行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