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的外贸战略与工业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本国工业化的初始条件和发展路径。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并存性与交错性决定了我国外贸战略的综合性质。我国外贸战略的综合性表现在:一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在产业间的并存; 二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在地区间的并存。我国的开放型贸易战略比较接近于世界银行所称的一般外向性贸易战略,其政策特征是贸易的逐步自由化和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贬值。在我国的总体贸易政策中,出口导向还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贸易发展战略也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发展钢铁、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重工业的逆比较优势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进口替代下的出口促进逐渐过渡到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近10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出口高速增长就是其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商》2015,(29):78-79
一国家或地区的外贸发展战略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外贸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它是一国政府通过选择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关系,来影响本国资源的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整套政策和制度[1]。从我国建国至今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经历了进口替代战略、混合战略、激进的出口导向和自由化的出口导向战略四个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对我国20世纪70—90年代我国的外贸发展从进口替代—混合型—出口导向战略演变的背景、原因以及其间战略实施战略的优劣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正> (一)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综合战略,(以下简称综合战略),其基本思路如下: 进口替代是发展的必要。落后就要发展,在落后基础上的发展,就要尽可能利用已  相似文献   

5.
<正> 经济和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产业,扩大出口?人们谈论较多的是“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领先与传递理论”,等等;而日本发展产业与出口的独特的“雁行形态”道路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阐明“雁行形态”理论内容与实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日本产业与出口的  相似文献   

6.
<正> 贸易战略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对我国应采取什么贸易战略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外向型”或“内向型”战略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却没有比较深刻的回答,以致贸易战略的研究仅仅限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等表面上的争执,无法深入下去。本文从最基本的概念着手,说明“外向型”或“内向型”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贸易战略可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外向程度,即贸易战略的外向度是个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的变量。它体现为综合各种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一般先采取进口替代,然后才采用出口替代的分阶段发展的战略。本文提出:鉴于当前国际环境与我们所处的地位,我国应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出口替代带动进口替代,以进口替代推动出口替代。重点调整、扶持出口商品产业结构,合理调控进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都不适应当今国际经济环境,也不适合我国国情。重返关贸总协定,应推动我国从进口替代战略向平衡发展战略转换,迅速调整外贸政策:从保护转向鼓励竞争,寻找开放政策与保护政策的最佳结合点,统一制订和实施全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9.
芮琳琳 《商业时代》2011,(34):47-48
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使中国当下出口导向战略的可持续性问题面临挑战.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属于粗放型、出口产品可替代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贸易战略.该战略没有显著提高中国贸易福利,而且经常遭遇贸易摩擦的困扰,尤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问题更加明显.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出口导向战略调整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秀莲  卢铭春 《大经贸》2007,(10):85-87
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外国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传统计量,通常是指以SITC三位数或四位数贸易数据为基础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中国和东盟的汽车产业内贸易就是基于上述的理论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外贸战略在其中占了重要部分。外贸发展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两种,这两种战略能否为一国同时采用是其兼容性问题,能否兼容则事关一国的外贸战略抉择。让我们首先分析这两种战略的涵义,历史背景及其采取的主要政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3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历经调整,从进口替代、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到如今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战略。贸易战略选择正确与否,其能否顺应国家的经济客观环境,是对一国能否从对外贸易中获益以及获益大小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2001年我国加入WTO,参与全球贸易,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应当如何调整,成为我国急需讨论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和分析了日本等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影响,进而分析了实施出口导向模式的优势及其局限性,最后阐明我国现时应积极实施与进口替代模式相结合的适度的出口导向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阐述和分析了日本等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影响,进而分析了实施出口导向模式的优势及其局限性,最后阐明我国现时应积极实施与进口替代模式相结合的适度的出口导向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决定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行工业化。可供选择的实现工业化的手段包括出口促进和进口替代战略,而不同战略的业绩比较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三部门模型,讨论了一般情况下不同贸易战略的绩效,并讨论了大国条件下不同贸易战略选择的特殊性以及有关我国贸易战略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贸易战略是一国较长时间内的发展战略之一,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大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资源型经济,从而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下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这种贸易战略虽使得俄罗斯经济得到发展,但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又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俄罗斯想尽快的走向世界前列,必须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的竞争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走出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中印双边贸易结合度、相似度、互补性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国对印度的进口和出口效率,以及中印双边的贸易潜力,提出了中印贸易合作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中印双边贸易额稳步增加,但印度对华出口增长乏力,中方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印两国贸易关系紧密,贸易产品互补性较强,且在两国主要出口市场的竞争性较弱;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效率小于进口效率,出口和进口贸易潜力最大值分别为794亿美元、177亿美元;互相削减关税增加了两国的总经济效应,且印度的收益大于中国;印度加入上合组织促进了其与中国的贸易增长。建议中国扩大对印度的投资,增加从印度进口,积极推动RCEP尽快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沪韩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1.贸易 上海同韩国的贸易最初是通过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其规模一直比较小。1992年8月中韩两国建交以来,沪韩贸易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1992~1997年,沪韩两地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47.4%,其中上海对韩出口年均增长率为58.7%,进口年均增长率为40.35%。1997年,沪韩进出口总额为12.6亿美元,其中上海对韩出口6.5亿美元,进口6.1亿美元。1997年韩国为上海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美国和香港。  相似文献   

19.
一、出口导向与超大国经济的不适性和出口换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一) 我国经济不宜采用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大国经济具有较小的对外贸易份额。对外贸易份额随国家规模成反比变化,被美国国际经济学家中的后起之秀梅基称为对外贸易份额下降第一规律,即一国的地理疆域越大外贸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就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假如一个区域是弹丸之地,几乎所有的贸易都是对外贸易;但若将整个地球看作一个国家,那也就无外贸可言了。二是运输和分配成本,假如面包分发的最大半径是150公里,那么美国  相似文献   

20.
朱廷珺 《国际贸易》2006,(10):50-53
随着开放的不断扩大,贸易摩擦越来越困扰着我们。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学者们给出了许多答案。然而人们常常忽略外国直接投资(FDI)对贸易摩擦的影响。本文专题尝试探讨这一问题。一、FDI影响投资母国、东道国贸易规模变化的机理1·FDI对母国和东道国贸易流量存在着不同的影响。(1)从母国的角度看,FDI产生出口引致效应、出口替代效应、进口转移效应和反向进口效应。实际上,出口引致效应和反向进口效应都属于贸易创造效应范畴,进口转移效应相对于投资前而言属于贸易替代效应。一般来说,成本导向型FDI,出口引致效应、反向进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