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未考虑金融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则会忽视物价稳定下金融过度繁荣累积的潜在风险.文章在通货膨胀和产出两个目标变量的基础上,将金融稳定以指数的形式加入货币政策目标中,对包含金融稳定目标的泰勒规则所具有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金融稳定和产出在货币政策中可以平稳地传导,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不平稳.(2)央行在高通胀时会增加对金融稳定目标的关注,高通胀时产出缺口的扩大对利率的影响比低通胀时要大,利率需对通货紧缩做出更大的反应.(3)如果参照未包含金融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宏观调控,则调控力度会被低估.(4)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显著关注了金融稳定目标,逐渐趋于按照含有金融稳定目标的泰勒规则进行操作,因此将金融稳定目标加入货币政策规则中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考虑金融状况的“区间—二次”货币政策框架分析货币政策规则的目标区间偏好问题,结合非对称性研究货币政策对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利率规则对通货膨胀有目标区间反应,对经济增长有线性反应,对金融状况有目标区间反应,证实了货币政策反应的目标区间特征。同时,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非对称的反应。样本区间内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目标区间非对称偏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反应偏好,对金融状况的反应并不显著,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足够重视,对金融风险的关注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和评价,探讨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在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指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增加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难度。为解决金融创新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针对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建议,以便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金融体系无法维持平稳运行状态,实体经济也会因其中介功能的失调而受到损害。因此,维护经济金融的双重稳定是当前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金融周期作为金融稳定的衡量依据纳入财政和货币政策规则,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稳定目标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实证考察了兼顾金融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维护经济金融双重稳定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适度盯住金融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多个政策目标的波动性,从而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双重稳定。但多重政策目标的冲突与不同政策目标适度调控区间的差异性突显了单一政策的局限性,如何加强各方政策的统筹与协作、动态平衡不同政策目标与政策反应力度,是决策当局需要权衡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1.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央行金融调控的艺术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机制,坚持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性即以稳定货币值为前提。2.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首要的是应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弹性,这就要改善处理好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速、物价目标、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等问题,特别是要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需要相适应,促使金融规模和结构、实体经济规模和结构相适应。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6.
刘宁 《经济师》2010,(4):8-10,14
文章在普尔基本模型和引入金融创新的扩展普尔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普尔基本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996-2009年中央银行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引入金融创新的扩展普尔模型实证结果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1996-2009年我国应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势更趋明显。总之,在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势在逐渐下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步由货币供应量向利率过渡。  相似文献   

7.
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冲击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得不内外兼顾。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得对外经济部门对于宏观平衡的影响力明显增大,这就迫使我们在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上,在注重内部平衡的同时,不得不越来越注重外部平衡。对外经济目标可以分为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两个方面。首先,在金融全球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外部平衡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工程的发展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会有所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应关注金融稳定问题,本文结合金融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早期发达国家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与一项工具,一个目标就是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一项工具就是政策利率,合理设定政策利率就能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稳定性和产出缺口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追求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鉴于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内生关联性,未来货币政策需加强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同时实现物价稳定、产出稳定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修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佳  朱建武 《财经研究》2007,33(4):96-106
文章构造了一个四期二叉树模型,对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仅以维护货币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实现金融稳定。基于此,文章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修正,将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纳入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予以考察,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VAR检验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增长率和房地产价格指数都是我国货币政策应当关注的金融稳定指标。货币政策应根据金融稳定指标进行逆周期调控,调控重点是金融稳定指标预期,而非稳定指标本身。  相似文献   

11.
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金融加速器的DSGE模型,对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选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发现: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货币政策效果会通过成本渠道传导,引起资产价格波动,从而推高物价;短期内中国出现滞胀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中长期仍面临增速放缓和通胀压力。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币值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深化的金融系统、中央银行的责任性和透明度是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满足的现实条件.在保持经济增长前提下的币值稳定可以视作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满足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币值稳定的要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独立性的提高、中国金融系统的逐步深化、人民银行责任性和透明度的增强为中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准备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IMF的金融规划的框架内,通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为:货币供应量应与实际利率共同构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效果。并从这一角度分析了中国借鉴、运用金融规划的金融环境。将金融规划思想纳入中国宏观经济决策体系,必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台湾推行通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台湾现行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弊端日益显露。目前,金融先进国家大多采用通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运行的机制,笔者根据台湾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台湾可以把通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货币政策无法保证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稳定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侧重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并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侧重维护价格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且相互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宏观政策配合有效性和实施好经济管理,要把握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定位、执行和测度的兼容性,加强宏观审慎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在种类设置、使用规则、使用时机上的配合,统筹实施主体的权责设置、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政策边界及国际合作,在政策目标、操作工具、组织安排、微观机制等方面促进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是由货币数量政策和货币价格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组成的、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系统。本文以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属性及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构成的分析为基础,联系金融调控的实际,阐明了在利率和汇率未完全市场化前,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无法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最后建议加大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货币数量政策和利率、汇率政策协调一致加以考虑,并改革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传我国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及其操作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区域中有结构性差异的金融体系对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产生出不对称的区域分配性政策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区域分配性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便提出在操作目标和执行机制层面配合总量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视角,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渗透程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着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差异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的机制和效应,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而这种调控又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主要关注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缺乏对调控自身合理性,即货币政策定力的研究。通过梳理货币金融理论和总结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定力是货币政策工具变量调整的相对稳定性,货币政策定力的强弱可以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偏好、政策工具变量的变动频率、调整幅度以及相对力度与时滞四个方面来度量,并分析了货币政策定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1996年正式将M1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同时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之后,又以货币供给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的一大进步。然而,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我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促使金融创新得到迅猛发展,这使得货币的定义和计量变得日益困难,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