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是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关键。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是由计划安置就业向市场配置就业过渡的一种机制,是逐步引导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宏观管理,减少劳动力的过度供给。随着市场就业体系的形成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难以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从我国劳动力供  相似文献   

3.
胶州劳动保障局坚持以人为本,把立足“四个当好”打造“和谐劳保”作为工作总目标,全力推进劳动保障工作,构筑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网。一是当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铺路石”。大力实施岗位开发机制,依据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向经济发展要岗位,积极引导失业人员到外资、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西输东接”和“南下北上”工程,形成农村劳动力走出去、请进来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促进机制,通过规范完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职业介绍活动、组织大型劳动力交流活动、免收求职登记费用、实施劳动用工跟…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标志着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建立,这一机制的建立,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利”与“弊”都是相伴随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也不例外。下决心整顿和全面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通过必要的调控管理,在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联储“零利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帮助美国经济走出衰退,但长期维持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就业市场的扭曲,突出表现为高薪就业岗位大量流失,低薪服务业成为就业市场复苏的中流砥柱,这制约了劳动力薪酬的增长速度,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占比,加剧了美国的贫富分化,并将在长期内恶化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为新的经济危机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然而,非正规就业是由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就业模式,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再加上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必须通过构建一系列支持体系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就业》2017,(10):16-21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正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又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严重冲击我国经济,更让我国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城镇新增劳动力处于高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凸显,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加快,形成“三碰头”的窘迫局面。  相似文献   

8.
<正>潍坊市人社部门以提升劳动力市场活力为出发点,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为着力点,以服务劳动力市场主体为落脚点,在就业质量、劳动关系、政务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形成了优化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的“潍坊模式”。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为根本,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提升就业质量是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及新冠疫情影响下,稳定和扩大就业这个基本盘,更需要人社部门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9.
临清市实施“2134”工程,即:巩固“两个”确保,实施“一个”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强化“四项”职能,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两个确保”,一是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确保100%。二是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积极做好困难企业特困职工生活救助工作。“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一是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围绕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发挥劳动保障事务代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广东劳动力市场已基本形成,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趋于突出。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以培训促就业上来,把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形成新的市场就业机制。主要措施是:1、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市场供  相似文献   

11.
赵瑞 《中国就业》2010,(5):51-52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同步,是“三大”市场建设(商品、资本、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下岗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平台,方便了求职者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促进了劳动力合理流动,为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地经济包括县(市)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的“两难”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一方面,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再是资金、政策等,而是缺少合格的熟练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大批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就业岗位,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出现“两难”问题的关键症结在于培训力度不大、劳动者素质不高。因此,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机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获得较犬的发展空间,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然而,非正规就业是由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就业模式,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再加上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必须通过构建一系列支持体系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做好就业工作,从长远来看,要逐步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体,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也就是说,应加快就业市场化进程,通过劳动力市场,运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 WTO 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广东的市场就业机制还显得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机制运行遇到体制性、结构性的障碍,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突出,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就业机制创新,以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一、从当前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首先是总量上,户籍改革后广东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总量的供大于求,加上农业劳动力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使当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正在到来的老龄化又遇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的有力制约。如何处理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已成为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必须研究的重大课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大,但从总体上看,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制度性和体制性因素造成的分割性.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里主要就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制约因素及实现条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去年全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以后,汕头市劳动局把劳动力市场建设作为全市劳动工作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搞好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开展积极、主动、创新的就业服务,大步推进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建立。一、加大投入,强化劳动力市场基础建设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是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关键。汕头市原有劳动力市场面积仅有300多平方  相似文献   

19.
信息集锦     
我国应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编的第17期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26.3%,而资本资源占世界总量的3.4%,这就决定了中国应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出,创造就业的增长政策应根据不同国家国情的发展阶段,选择最具潜力的创造就业领域,实施有利于就业的激励政策和适当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政策.目前,迅速提高教育质量在我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技能人才呼唤健康成长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伟 《企业活力》2004,(3):46-47
<正>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分工越来越细。由于我国巨大的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转移中国,我国将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转移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蓝领稀缺”困扰“中国制造”。 一、我国企业技能人才状况 有资料显示,我国城镇1.4亿名职工,企业技术工人只有7000万,初、中、高级比例是60%、35%、5%,技术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而经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