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瑞芳 《新金融》2012,(2):54-56
手机银行业务是新兴的金融服务产品,是网络银行服务的延伸.在农村地区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新型渠道,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在农村地区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先决条件,如何发展和完善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手机用户的普及为手机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用户使用手机银行不受物理网点的限制,消除了用户享受服务的地域限制。在国外,农村地区的手机银行业务已经普及,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拓宽了农村金融的服务渠道,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也大大提升。本文通过对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积极有效推广转账电话和手机银行业务是农业银行改善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和解决“三农”金融成本过高和金融网点覆盖不足的现实选择之一。本文在综合分析菲德宾农村手机银行的发展特点、运作模式、实践成效的基础上,对农业银行探索建立覆盖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提出了初浅的借鉴启示,以供决策和操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西农信社作为广西最大的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等化、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为使命,坚持科技引领支付服务创新的宗旨,致力于打造广西最大的普惠金融电子服务平台。广西农信社把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支付渠道建设,加大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推进金融服务向基层农村延伸。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银监会提出鼓励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职服务农村金融的村镇银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村镇银行有效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对普惠金融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经营管理模式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村镇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对于业务系统如何建设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和明确的建设思路。为此,本文通过对现有村镇银行业务系统建设模式进行分析,针对村镇银行业务特点,提出了全面依托主发起行,发挥集约化和互补优势的村镇银行业务系统建设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苗莉 《时代金融》2012,(35):15-16
农村金融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村改革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盘活农村金融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金融业健康发展,间接影响农村经济整体状况的提高。对国外发达农村金融体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现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农村金融也需要互联网,它的优势也不断有创新涌现。农村经济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撑,但最近几年传统农村金融出现了金融抑制问题,很多金融机构撤销农村网点,资金和人员等都往城镇转移。不过近几年来移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使这一问题出现了解决的途径。目前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如在第八届H中全会上就提出了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那么,如何将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村金融相结合,如何使农民、金融机构巧互联网优势互补、互取所需,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研究课题。农村金融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进程中以及农村金融在受到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影响,农村金融必须要通过转型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都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以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1992-2010年广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广东省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广东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不如经济发展,金融资源配置低下,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地发展,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构建一个多元化、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9.
金融多元化:农村金融改革绕不开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忠 《西安金融》2007,(1):12-17
从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到现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从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分离,到这次以微观机制再造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要将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改造成既能满足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有拉赍金需要,又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而金融多元化是可持续发展和有拉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有金融机构在农村拓展金融服务的意愿不强,导致我国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金融空白乡镇.手机银行由于其交易便捷,布局成本低,在弥补金融空白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成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一条出路.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困境,手机银行在我国农村的现状,展望了手机银行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前景,最后从手机银行的安全与监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合作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目前,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但也要看到,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农民金融知识匮乏已经成为发展农村金融的瓶颈,如何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已经成为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在多重因素制约下.面对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呈现区域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态势.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上.需要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等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本文以益阳市农村金融服务实践为调查.提出了创新农村信贷服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稳定既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从业人员的相对稳定,也包括农村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村金融政策的相对稳定,同时还包括实现农村金融持续稳定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县域农村金融的状况分析,指出农村金融稳定所面临的不利因素,提出了确保农村金融稳定、实现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以便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使农村金融业获得发展,从而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金融约束理论原理入手,判断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产生日益明显的金融约束趋势。文章就这一趋势的表现,以及源自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政策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根源进行了分析,指出解除农村金融约束趋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跨越有赖于消除农村金融的制度性障碍,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深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本调查报告通过反馈三个不同地区农村资金借贷状况调查结果并加以比较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安排应因地制宜。金融并非万能,不应该被视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地区手机支付是一项契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利民服务,对于解决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支付服务不便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普惠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对贵州省铜仁市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推广现状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借鉴了国外手机支付推广的先进经验,探索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推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手机支付已成为银行业机构实现电子化支付服务的一种新方式。对于我国金融服务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而言,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已成为改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的新渠道。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运城、吕梁、阳泉、忻州、大同5地市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推广情况的调查,深入分析了目前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本调查报告通过反馈三个不同地区农村资金借贷状况调查结果并加以比较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安排应因地制宜。金融并非万能,不应该被视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中介组织是联系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纽带,也是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的载体。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都可以实现对农业及农村发展的有效支持。机构改革及新建一直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心,本文对国外各种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分析出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本调查报告通过反馈三个不同地区农村资金借贷状况调查结果并加以比较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安排应因地制宜.金融并非万能,不应该被视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