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念鲁 《金融研究》1990,(11):10-13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与现状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以后,从1983年起,我国对外公布的国家外汇储备包括两个部分,即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国家外汇库存,是指国家对外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差额。正差额表明收大于支,形成国家对外的债权。  相似文献   

2.
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开立外汇额度帐户和调拨外汇额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后,总结过去外汇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外汇的宏观控制和集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曾长期作为我国唯一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79年4月,国务院确定中国银行为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外汇业务,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特色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4.
郑润祥 《中国外汇》2006,(12):58-59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年顺差,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国际收支失衡。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央行提出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外汇资金运作理念,给企业和个人更多使用外汇的自主权,避免外汇过度集中到中央银行,缓解央行对冲压力。将国家掌握的外汇储备向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分流,以实现外汇储备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外汇储备的战略型资产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开始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导致自由储备水平远远超过国家债务数量。本文指出目前中央银行在巨额外汇储备管理上是低效率的,针对这一问题中央银行可以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率的外汇储备管理框架——战略型资产配置来管理外汇资产。最后,明确战略型资产配置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在保证基本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外汇资产收益,使外汇储备资产组合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新加坡、挪威采取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荧国和日本采取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管理外汇储备的管理体系。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由中央银行独立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属于单一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由中央银行独立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也有弊端,一是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二是我国巨大的储备规模决定了其运用必须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单纯从中央银行角度进行相关决策,缺乏达到和实施上速战略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储备管理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储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马骏 《中国信用卡》2006,(6S):14-16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黄金管制政策之时,中国银行便被定位为外汇专业银行,在国际上作一些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等方面的交易,国家的黄金储备也都集中在中国银行。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开放国内黄金市场的计划.并召集用金企业.产金企业.冶炼商,首饰企业.商业银行一起商讨黄金市场的开放策略。中国锻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代表参与了国内黄金市场开放的先期准备工作,参与讨论了如何建立黄金交易所,交易所建立以后的运作方式.交易所内部操作模式等问题。[编按]  相似文献   

8.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黄金管制政策之时,中国银行便被定位为外汇专业银行,在国际上作一些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等方面的交易,国家的黄金储备也都集中在中国银行。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开放国内黄金市场的计划,并召集用金企业、产金企业、冶炼商、首饰企业、商业银行一起商讨黄金市场的开放策略。中国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代表参与了国内黄金市场开放的先期准备工作,参与讨论了如何建立黄金交易所、交易所建立以后的运作方式、交易所内部操作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外汇储备现状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出口贸易所得、海外投资收益、外国直接投资、个人外汇汇入,通过中央银行结汇,向企业、银行或者个人兑换所得。外汇储备的来源是由债权性储备与债务性储备所构成。属于债权性的外汇储备来源于经常项目收支的盈余部分,这部分外汇储备在一定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出口贸易所得、海外投资收益、外国直接投资、个人外汇汇入,通过中央银行结汇,向企业、银行或者个人兑换所得.外汇储备的来源是由债权性储备与债务性储备所构成.属于债权性的外汇储备来源于经常项目收支的盈余部分,这部分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资本项目收支盈余,属于债务性储备.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由此形成中央银行的巨额外汇资产。针对我国外汇资产的增长,中央银行采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冲销外汇占款等措施,引起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被动扩张。本文通过分析2002-2015年外汇储备变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指出了外汇储备过大给资产负债表管理带来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的需要,把外汇贷款业务做宽做活,中国银行从1982年起正式开办了特种外汇贷款业务。特种外汇贷款分为甲、乙两类。特种甲类外汇贷款是,中国银行对有外汇收入或其它外汇来源但需要使用人民币的企业,发放的一  相似文献   

13.
外资流入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资的持续流入始终是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但外资的流入也不是万能的,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资的流入势必造在货币供给量的大量增加,这样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必然受到掣肘。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应改革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等等,以实现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干预方式演变的历史,提出汇率制度演变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路径相一致.汇率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市场化。外汇干预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外汇干预的冲销方式演变体现了我国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霍颖励  吕志良 《新金融》1995,(10):12-14
1994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34.4%,大大超过年初计划增长23%左右的水平。造成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汇占款增长过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过的现象。本文旨在探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中央银行如何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一、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的关系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上。 中央银行的资产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部分:一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即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二是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权净额即财政借款净额;  相似文献   

16.
外汇券,全称是"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最早于1980年4月1日由当时我国唯一的外汇专业银行--中国银行发行.它是在我国实行外汇管理,禁止外币在国内流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我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便于外汇持有者在我国境内购物、消费而发行的与当时第三套人民币等值流通的特殊货币,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货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一、外汇管理的基本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外汇政策和外汇立法是以外贸外汇的国家垄断为基础的,外汇集中管理,统收统支,按计划统一分配使用;人民币汇价由国家规定;外汇交易和外汇资金统一由中国银行经营。在当时我国对  相似文献   

18.
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悦 《新金融》2003,(7):12-13
一、外汇占款在我国货币供给中的地位 外汇占款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途径.这一点可以从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看出.当商业银行将外汇出售给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的资产增加,同时会将等值的本国货币记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也就是增加了他们的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就可以按比例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应量(见表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国际金融工作是由我国政府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即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集中管理的。中国银行的任务和组织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国际金融机构。从此,结束了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一切特权。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並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加强我国人民和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基础货币供应体制的现状我国中央银行是通过三个渠道供应基础货币的:一是广义的中央银行贷款,包括人民银行提供资金委托金融企业发放的各种专业贷款、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和对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一般年度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金银外汇占款;三是财政透支与借款。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金银外汇占款属于财政性需求,财政透支与借款是中央银行直接用于弥补中央财政收支缺口的支出。因此,金银外汇占款、财政透支与借款都是硬需求,中央银行实际上没有调控余地,而且波动性大。再从中央银行贷款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