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红  冯暖 《商业研究》2004,(24):173-175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促使新产业出现 ,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过程中 ,应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及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提高经济产业整体素质 ,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山西省资源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圈三带”联动发展的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战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郭晓庆 《商业时代》2015,(11):126-127
目前,我国经济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结构调整,其核心内容是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唯一途径。人力资本通过技术进步效应、要素替代与集聚效应、收入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资源供给结构、消费需求结构产生影响,实证结果也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所以我国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调整区域投资不均衡,建立“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格局,以使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4.
王雪珍 《中国市场》2012,(14):91-93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质的变化,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而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原则以及存在的不足的角度分析,提出构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财政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税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基本趋势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中。在对山西省三次产业分析的基础上,以中部大区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2001—2007年间山西省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剖析。山西省要想在中部崛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调整和升级各产业内部结构;积极吸引外来资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外资,打造高效创业环境;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相似文献   

7.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出现新特点,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对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津产业结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产业升级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本文从工业反哺农业、工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业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建省  孟辉 《现代商业》2012,(35):91-9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做相应调整以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河北渤海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带动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良好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和两者的战略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时间层面和地理空间集聚角度,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法,探讨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差异化的问题。结果表明:如果忽略县域差异性,新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将会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新疆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较弱、空间聚集不显著,仅有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同质化的调整模式反而会使县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需考虑地域差异性,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宜采取适合当地的调整模式提高经济系统的升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融资环境作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融资环境又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山东省融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及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宋明月 《商业科技》2014,(8):113-114
近些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客观反映和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山东省的经济金融发展迅猛,然而“大而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如何运用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以金融发展来优化产业升级,是山东省在经济方面遇到的巨大挑战。本文运用1996年到2013年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山东省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系,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四川物价》2009,(9):38-38
阅读:《成都商报》不久前刊登朱达志的文章说,7月28日,山西省统计局公布了该省的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增长为-4.4%。该省成为目前已知上半年经济数据的省(区、市)中,全国唯一一个GDP负增长的省份。山西省社科院剐院长潘云就此分析道:山西省目前正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3.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南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分析“十五”以来南平市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审视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政府如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世界范围内的这种产业结构变动,正通过国际分工的变化,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集中力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国各地也按照中央政府制定的调整方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以来,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依照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的,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并强调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中,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如何调整规范自己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飞 《商》2013,(15):251-251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对于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陕西而言,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结合陕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陕西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现状,提出陕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2016,(8)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攻坚对象。本文结合已有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基础,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的考察,并对近年来国家去产能、推进城镇化衍生的相关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面对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将继续保持定力,不采取刺激性政策,我们将坚定不移的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商》2015,(39):178-179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抓手,将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设计、重视品牌建设、改善市场营销,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至2020年,是广西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西人均生产总值将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必然会带动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优化升级。如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调整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实现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以来,福建信息产业围绕建设“3618”工程,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时期,福建信息产业进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升级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