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 《黑河学刊》2009,(2):27-28
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历来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重要手段,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应采取相应措施缩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莲丽  张华伦 《特区经济》2009,240(1):126-129
本文以新《资产减值准则》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亏损公司操纵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达到盈利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大洗澡"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进行资产减值转回的可能性小于其他公司;微利公司倾向于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2006~2007年,上市公司并没有加大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另外,文章还根据实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1年~2005年A股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亏损上市公司而言,为了保住珍贵的"壳资源",管理层利用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以迎合管制的要求.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大于转回数,而在扭亏年度的计提数小于转回数,说明上市公司普遍通过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操纵利润.这为<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的关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可转回的会计准则变革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
李双君  魏旭 《中国经贸》2010,(2):128-129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06年即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策略的对比,采用各年间资产减值计提比例的趋势和差异比较分析,说明在新准则出台期间各家上市公司会利用最后时机,将前期作为盈余管理而计提的资产减值转回,调整利润,并且新准则颁布前发生亏损的公司减值准备的强度会更大。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2006年初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及存货这一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允许在以后会计期间随着资产价值的恢复转回,而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非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6.
冯昀  郭洪涛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89-92
在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中,亏损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最为强烈.文章采用抽样技术对2003-2005年度部分亏损公司资产减值的八项计提进行了分项检验,发现被主要用于盈余管理的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其中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属于长期资产,2007年开始将不允许转回,但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仍然可以转回,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堵住这些通道.  相似文献   

7.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引导盈余管理发挥正面效用,完善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在专业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不少学者认为其将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资产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降低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控的空间方面。实践中新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作用程度等,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6年新会计准则禁止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在之后的会计年度内被转回,只有在处置相关资产时才能进行相应会计处理。文章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盈余水平,建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多元线性模型,回归结果发现:现行资产减值制度下还存在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盈余的现象,且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不同的管理目标,存在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行为.文章通过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详细分析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等相关规定的模糊性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法.  相似文献   

11.
包剑琼 《中国经贸》2010,(16):196-197
本文从长期资产的定义和资产减值的概念等方面论述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我国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提出一些对禁止资产减值转回的思考,本文实证分析了2005—20095年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最后,,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规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全忠 《中国经贸》2012,(8):239-23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了资产减值时,企业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一直是企业操作利润的手段,因而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仅就相关问题作以浅谈。  相似文献   

13.
浅谈资产减值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前,资产减值准则曾被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盈余管理、平滑利润的主要工具之一。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在实践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何更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的质量呢?本文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财政部日前根据有关情况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作出新的补充规定。规定明确了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适用范围。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规定的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规定还明确公司合理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办法,并且计提方法一经确定,除规定允许的情况外…  相似文献   

16.
陈颖 《科技和产业》2008,8(2):70-72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着利用资产减值操控利润的现象,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是为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采取的又一项重要措施,使得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向标准化,逐渐向国际化靠拢。本文探讨资产减值的含义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分析新准则所作改进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新准则的策略,希望有利于准则的理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梦航 《中国经贸》2012,(4):144-145
目前来说,资产减值在企业中的运用阶段与逐步完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主要规定上市公司能够做好“四项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四项准备”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上市公司能够长远发展,给未来投资留足减值空间;第二阶段主要是指把这一“四项准备”原则应用到股份有限企业;第三阶段是完善“四项准备”的阶段,即把其扩充到“八项准备”,以此促进公司实现资产有效计提,即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能够保全资产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其中资产减值一节有较大突破,要求企业按规定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八项准备政策是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不仅压缩了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推进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但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刚刚起步,未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郭丹 《中国经贸》2011,(20):211-211
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处于重要的地位。为了客观反应资产的价值、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同时又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因此,投资者应理性认识企业资产减值政策,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谨慎性。本文就资本市场对待企业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理性认识这个问题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计提减值准备的必要行以及投资者应保持理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刘妍芳 《中国经贸》2012,(4):195-195
财政部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中规定:“公司(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规定的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