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文章利用1998~2009年的季度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GMM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金融中介、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相互影响,但作用方向不同: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负;经济增长对于金融中介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  相似文献   

2.
陶丽婷 《特区经济》2013,(11):68-70
金融发展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利用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使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促进了股票市场繁荣;金融中介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时由于金融中介的逆向操作往往使得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降低;股票市场发展与金融中介发展相互促进。据此,我们认为我过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完善体制,规范操作,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应贵  姚静  杨婕 《亚太经济》2012,(2):139-144
本文基于离岸金融角度,研究香港银行业、股票市场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国际化经营特点。并以1995-2011年季度数据量化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探讨香港银行业的离岸资产与负债增长特点、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运作方式,以及资产管理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并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量化离岸金融与在岸经济和在岸金融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解决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文章运用1992—2004年与1992-2007年两个季度序列时间数据,分别对我国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敏感度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两次实证结果。实证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了我国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至今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随着股票财富占家庭财富比重的不断上升,股市的发展对居民的日常消费行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验证股票市场对居民经济反作用的重要工具就是看股市所得收益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2011~2016年股市市值季度数据的分析,以及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的验证,得出了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是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但股票市场价值与消费支出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了不同水平的货币需求模型,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股票市场、预期通货膨胀均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在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后,发现我国的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并由此判断货币供应量已经不适宜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7.
余佳 《中国经贸》2014,(14):129-129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加深,本文通过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1998年-2013年的季度数据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着股票市场到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对股市发展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8.
根据熊彼特增长模型构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影响模型,通过分析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影响的作用机制,采用2004-2013年25个省份高新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①银行业正向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而保险业和股票市场并没有显著影响,②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银行业显著正向促进了技术创新,而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耿鑫 《科技和产业》2024,24(10):175-181
为研究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选取全国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港澳台地区)2013—2022年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实证方法检验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与区域异质性,并验证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数字金融对东部地区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间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1992-2008年的相关数据,选取了5个指标,基于协整分析和误差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相关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效率、保险市场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股票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江苏省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支持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2017年科技金融发展与上市中小制造业企业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揭示科技金融发展影响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以及政策性科技金融与市场性科技金融之间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政策性科技金融与市场性科技金融之间的替代效应略大于互补效应;商业银行贷款和创业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仅通过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间接抑制其技术创新;资本市场融资不仅直接抑制企业技术创新,而且通过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间接抑制其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银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检验,通过建立联立方程并采用GMM方法对1992~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系统、动态的实证研究,得出与高辉(2011)研究明显不同的结论: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股票市场与银行的发展不存在挤出效应;本文也使用robust以及方差协方差矩阵等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都显示GMM估计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1995年1月到2013年10我国房屋销售的价格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月度数据,基于预期效应、财富效应与替代效应的传递机制对房价与股票市场间长期与短期的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应用Engel-Granger两步法、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短期中,房地产市场对股票市场以替代效应为主,而股票市场对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带来的影响更显著,股票市场对房地产市场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倡导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金融体系的普惠水平。文章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了其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使用2017年CHFS调查数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概率,提高配置风险资产和股票资产的比例,此结果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保持一致。这一影响在城镇地区的家庭和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家庭中更显著。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是数字金融降低了家庭参与成本、增加了金融可得性和扩宽了信息渠道。文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家庭金融行为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06~2014年相关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运作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我国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Shibor是很好的货币政策指标,有望成为我国的基准利率。Shibor与CPI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市场化的利率可以有效稳定物价。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7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讨了金融发展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而金融发展并没有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调节效应方面,金融发展正向调节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还进行了调节效应的机制检验和企业性质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把握环境规制强度、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机制体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任浩冉  周金诚 《北方经济》2013,(6):78-79,82
本文先从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入手,得出长期中国还不存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排斥的作用,接着通过1992-2010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实证得出,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文章选取中国股市做实证研究,说明股市的规模和交易率指标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是换手率指标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最后得出结论,推动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的繁荣与金融中介的扩张并不矛盾,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讨论了绿色金融、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且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传导路径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并通过东、中、西部3个地区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对3个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显著正相关,传导路径也同样显著为正,其中中部地区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2005~2015年的短面板数据,采用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等研究了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在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这为我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后凯恩斯主义货币内生论为理论依据,将货币“中性”与“非中性”之争和“内生”与“外生”之争纳入到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以探求货币政策操作的“内生”逻辑。采用我国2001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3季度的季度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运用协整检验和系统估计方法分别考察货币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以及货币内生创造机制的根源。实证结果表明,M2对名义GDP增长短期和长期均呈现中性;M2短期内会加剧CPI的波动率,但长期内和CPI增长率没有共同的趋势;存款与M2有共同的长期趋势,短期内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显著性不会随着结构变化、滞后项和控制变量的加入而减弱;贷款与存款之间也存在长期的共同趋势,短期内贷款对存款的解释力度是高度显著且稳定的。以上四点主要结论对我国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