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鑫  罗霞 《科技和产业》2023,23(18):116-123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结束进入过渡期,健康扶贫政策对巩固脱贫攻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分析健康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扶贫政策在5%的显著水平下提升了农村贫困老人的积极情感,并在1%的显著水平下降低了其消极情感;机制检验发现,健康扶贫政策通过提升农村贫困老人实际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路径提升了农村贫困老人主观幸福感;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健康扶贫政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提升了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贫困老人积极情绪。最后提出逐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拓宽健康帮扶边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树立大健康理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结构小型化背景下,家庭养老逐渐弱化,由此对中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多维贫困为例,试图从家庭养老的角度对中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展开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讨空巢老人获得家庭养老资源变化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老年人的视角,利用2009年与2011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滞后因变量回归(LDV)考察基期的居住形式在下一期的影响,实证检验了是否空巢所获得家庭养老资源差异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空巢增加了生活满意度维度的贫困发生率,降低了收入和健康维度的贫困发生率,综合作用下空巢并没有显著增加老年人多维贫困发生率,且该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空巢通过影响老人的经济和非经济支持获得作用于老人贫困:子女的经济支持和配偶的非经济支持保障了空巢老人免于陷入收入和健康维度贫困;子女的非经济支持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人生活满意度维度的贫困。这意味着在养老资源有限情况下需更多关注独居空巢老人,在鼓励子女关爱老人的同时,还可以鼓励老人通过社会参与弥补缺失的精神慰藉。文章为理解中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解决儿童贫困问题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关键,儿童贫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从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出发,通过儿童健康、教育、医疗三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女性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儿童多维贫困的影响越显著,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于缓解儿童多维贫困有重要作用。应加大农村女性教育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受教育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温兴祥  程超 《南方经济》2017,36(12):47-65
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是最为弱势的群体,他们的贫困发生率远远高于城市老人。贫困不仅体现为物质上的剥夺,更会引起认知退化和抑郁等精神健康上的问题。文章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考察经济状况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多层线性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每提高一千元,反映认知状况的情景记忆显著提高0.132分、精神状态显著提高0.121分,而反映抑郁程度的CES-D则显著下降0.293分。进一步分析表明,收入对精神健康的促进作用对高收入者更大。考虑到农村更加严重的老龄化程度,通过减贫实现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的改善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中的女性视角——农村妇女更贫困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贫困监测数据发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确存在着妇女更为贫困的现象。妇女贫困主要体现在妇女在资源的拥有上更为匮乏,也缺少权力和机会来支配资源,外部支持条件也不利于妇女摆脱困境。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妇女总体经济状况低下,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收入比男性低,健康和卫生状况差,社会参与程度低。这种状况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妇女陷于贫困陷阱难以自拔,并且由于机会短缺和能力匮乏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文章建议,在扶贫实践中,应该密切关注这种现象,在扶贫工作中体现性别敏感,为两性赋权,消除性别盲视,建立以社会性别为目标的扶贫项目,使广大贫困妇女摆脱贫困的困扰。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方性贫困原因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学术界关于地方性贫困原因的观点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加以概括。主体不发育论如人口数量超载、人口素质低下,客体不完善论如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环境)、资本积累不足和生产结构错误(社会经济环境)。(参见何懋(纟贲)《中国西部移民纪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陈瑞计《贫困根源新探》,《开发研究》1992年第6期。)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有两个共同的倾向:一是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西方贫困理论的思想;二是将贫困及其要素的作用和反作用机制割裂开来,或在因果关系上持相反的意见。(参见杨胜坤《贫困界定论》,《开发》1993年第1期P.22)我们认为,第一种尝试无疑是可取,而第二种倾向则恰恰掩盖了贫困的本质:综合作用下的均衡。因此,本文意在运用西方贫困理论的有关思想:舒尔茨的“传统农业”、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和纳尔森  相似文献   

7.
金融普惠可以提高减贫质量吗?——基于多维贫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提高减贫质量对我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守住脱贫成果至关重要。金融普惠作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否有助于提高减贫质量仍是有待回答的问题。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从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脆弱性两方面出发研究了金融普惠对我国农村减贫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普惠可以同时降低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脆弱性,并且对多维贫困问题严重的农村家庭有更大的作用;区分不同贫困和不同金融服务发现,金融普惠可以显著降低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及生活质量贫困,对健康贫困的影响则不显著;银行营业网点与金融服务点渗透、以及储蓄、贷款、保险及数字金融服务使用可以提高减贫质量,而其他金融机构渗透、信用卡使用及银行服务评价的作用相对有限。进一步地,文章研究了金融普惠减贫质量效应的环境条件,发现村庄市场及制度环境和家庭需求环境改善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普惠的积极作用,相反则可能构成一定的制约。最后,文章检验了金融普惠的影响机制,发现促进农村家庭人力与物质资本积累、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文章结论为我国提高减贫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工具,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贫困空巢老人精神需求满足程度较低,社会救助政策给贫困的空巢老人减轻了一些物质负担,但离巢带来的精神生活不足几乎没有缓解。我们在缓解贫困空巢老人经济生活困境的同时,应实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收入、知识和健康的三类贫困测算与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 Watts 多维度贫困指数,从收入、知识和健康三个维度测算了我国1990年、1997年和2003年的多维度贫困.并对引起贫困状况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夏普里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1990~2003年,我国多维度贫困出现大幅下降,其中,收入贫困下降最多,健康贫困下降最少。同时,近年来在我国整体义务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有一部分人的教育年限却在下降,说明教育发展很不均衡。  相似文献   

10.
改造传统农业经济,促进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增长轨道转型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本文研究认为,传统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经济价值,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形成良好的匹配。传统经济转型可以沿着多种路径展开,中国农业经济整体上正处在经济起飞前夕,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区农业经济转型路径的差异。农村贫困的根源不是收入或消费的匮乏,而是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方面的贫困而导致的“能力贫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逐渐将贫困的研究视角从单一的收入贫困扩展到多维贫困。文章基于CFPS的2010年基线调查数据,采取Alkire和Foster提出的双界限方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的目标任务选取贫困维度,对我国农村的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分析。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状况比收入贫困状况恶劣。维度分解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和生活质量等维度的剥夺情况比较严重。地区分解结果显示,西部地区被剥夺状况高于中、西部地区。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测度结果对权重的选取是稳健的。因此,我国在此10年中,应从多维视角识别农村贫困,有针对性地提高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农民贫困问题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农民贫困问题,结合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农村贫困包括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和政治贫困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李朝林 《科技和产业》2007,7(10):25-28,3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既遏制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根据新情况,反贫困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质量、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对消除贫困的作用;四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国敏 《开发研究》2005,(5):14-17,9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同时并存;农村贫困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集中;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等。因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投入,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及扶贫战略新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双双继续下降,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出现了诸如绝对贫困大为缓解但相对贫困有所扩大、经济贫困有所缓解但人类贫困仍然存在、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分布特征、贫困人口减少速率出现递减等的新特点。本文针对这些新特征,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政府扶贫战略的新指向。  相似文献   

16.
由于缓解不同贫困类型的干预手段往往是不同的.所以有关城市贫困分类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缺乏数据,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进展缓慢,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一文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城市贫困的划分与识别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贫困研究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本世纪末的贫困研究为对象,就贫困的认定和反贫困制度两个领域的研究与操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综合评论,认为本世纪末,关于贫困的认定,争议主要集中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界定,贫困的测量和贫困的发生机理三个方面。反贫困制度研究的焦点是反贫困的目标确立和对策研究。本文从进一步地分析发现,就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看,本世纪末的贫困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的贫困问题紧密相关;二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明显不足。因此,建议未来的贫困研究应在方法论上有所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8.
西北农村贫困恶性循环的结构分析与依法治理●杜宝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730070)坚持依法治贫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抓住贫困恶性循环的症结,实行依法治理,不仅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而且也是促进脱贫致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林涵 《老区建设》2020,(22):83-89
近年来,精神贫困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从精神贫困的内涵界定、表现、成因和治理路径四个方面,对精神贫困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对精神贫困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究,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研究方法和视角比较单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后续的研究应更注重探析深度贫困地区的精神贫困,关注产业扶贫中的精神贫困问题,同时应关注地方精神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和社会学:判定贫困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红 《开发研究》1992,(3):22-26
<正> 一、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人类睁开眼睛观察自己的群体形态开始,就发现了人类内部的差异性。从人类产生了资产所有权概念的时候起,贫困就产生了。人类发现贫困,是在学会比较之后,特别是近代以来,商品、货币和炮火迅速打开了不同国家的门户,使得全人类都卷入了经济战争。战后殖民地国家出现了广泛的经济发展竞争。当收入水平以压倒一切的优势成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相互较量的第一指标时,在世界几十亿人口的序列中,农业人口排在了后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