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影片《非诚勿扰》的片名翻译符合了影片发行的生态环境,并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体现了影片需要传达的蕴意,是一个适应选择度较高的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在借助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从语音、语义、节奏三个方面对唐诗《陇西行》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以期验证该分析方法在诗歌翻译中的适应性,为诗歌翻译提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红字》译本对心理描写的移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红字》的最重要的特色,也是它所以能蜚声文坛、经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从人物神情刻画和人物对话两个方面比较三个译本时《红字》心理描写的移植,探讨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4.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译作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突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翻译方法是侧重"三维"间的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载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与以往从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美学理论等角度的分析不同,本文采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转换角度评析唐诗《春晓》的英译文本,分析每一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并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5.
电影是介绍和交流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作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其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容小觑,而电影片名作为影片的点睛之笔,它的翻译又是重中之重。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野出发,以"三维"翻译原则为指导,探讨了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突出译者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  相似文献   

6.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认知为基础的词汇翻译在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范畴移植的过程。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高级活动,由于人类对事物分类并形成不同范畴的心理过程有等级特点,因此,范畴化可以分为基本等级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英译本文化词汇的翻译,很好地解读了范畴化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视角出发,以许渊冲、章学清和Witter Bynner三位学者的唐诗《登高》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在译文中所做出的适应与选择,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从译本的整合度来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略胜一筹,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上也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对表情类文本《莺莺传》的翻译,在语言维将原作融史诗论多种笔法于一体的传奇体改编为现代短篇小说形式,并以句为本位进行翻译,保留了原作清晰晓畅的语言风格;在文化维,通过省译、增译、音译、直译及加注等翻译方法力求文化信息的形象传达,以传播中华文化,同时通过改译和增译等方法,塑造了与原作不同的莺莺形象,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女性的认知期待。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本文分析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作为新研究范式的理据,并对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特征、范围进行了阐释。语料库翻译学的诞生不仅是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更是翻译研究范式的新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以归化翻译为导向,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译本,即巫宁坤译的和姚乃强译的两个译本做比较、评析。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著中细节的不同解读,认识译者的翻译风格,以讨论归化翻译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建的语料库,分别从词汇、句段和篇章层面对比和分析《易经》理雅各、汪榕培和任秀桦、任运忠三种译本。研究发现理译本篇幅最长,词长和句长最大,句子复杂程度最高,文本阅读难度最大,文本正式程度最高,翻译注重语句衔接;汪译本篇幅最短,文本携带信息量最少,词长和句长适中,阅读难度适中,文本客观性最强,词汇使用注重拉近和读者距离;任译本词长和句长最小,使用短词最多,句子复杂程度最低,句式较为匀称,文本阅读难度最小,内容携带信息量丰富,词汇使用具有多样性,可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实践的。本文认为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都是通过生活其中并受其影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在译文中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文至上转向译文。翻译作为一个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更多的关怀。笔者将译者的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拟从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文本的择取”、“翻译目的的确立”、“翻译策略的选用”和“译者思想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说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在严复译本《天演论》中的显彰。  相似文献   

13.
文化缺省即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要进行跨越文化缺省的重构。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对文化缺省进行了补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之所以选择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两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除了它们是到目前为止造诣很高的全译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两译本不论在文本选择、翻译目的,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总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都留下自己的印记,对《红楼梦》翻译特别是对由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等人完成的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研究对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荀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时期的译本,由于译本的形态、译者的译介动机和翻译策略的不同而不同,但都为西方读者充分了解苟子的思想,做出努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们普遍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像目的语作者写出的作品,翻译应以归化译法为主。但是,随着人们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学者提出,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异域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从而更好地吸收引进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丰富汉语中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翻译应以异化译法为主。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前提是对原文有正确的理解,而自然语言中的同一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译者如何认定一种理解而排除其他的理解,关键在于寻找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8.
可读性是衡量文学作品译本质量的准则之一.从用词、句法表现形式以及人物的语言特征这三个角度对<简·爱>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通过比较<道德经>两个相隔一个世纪的译本,从不同方面揭示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