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冷战国际关系的“经历”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而且也应该成为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系。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代的“数据库”。如果中国“新生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必将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问题更应受到关注。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探讨民主在国际上的扩展应走进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历史理解。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而言,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有首要意义;倚重历史-哲理思考的经典方法应当是国际关系理论化的首要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有其本身独特的重大价值,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关系史学,都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舍此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教益、历史方法以及历史证据是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历史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历史分析与理论构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往往要以质疑现有研究成果结论为基础,因此,研究人员必须进行文献回顾,即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文献回顾,研究人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无意义的研究,防止选择无法回答的问题并有助于找到前沿性问题。文献回顾包括三个步骤:查阅文献、选择文献和批判文献。作者结合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例分析了三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涉及的具体方法与技巧,这些讨论有助于研究人员熟悉和掌握文献回顾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国际关系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回顾了韩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韩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韩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倾向及特点,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在韩国的研究现状、发展、局限以及韩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争论点: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证分析层面与规范分析层面以及探索国际关系研究的韩国化及韩国观点的国际关系理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论述及探讨,作者指出,韩国国际关系研究通过协调发展传统与科学、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既要坚持探索能够解释韩国特殊现实经验的理论性概念及一贯性分析机制,也要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般理论与韩国特殊经验的关联性。这必将会大大促进国际关系研究的韩国化及韩国观点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创造性生产以及完整的知识框架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历史理解。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而言,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有首要意义;倚重历史-哲理思考的经典方法应当是国际关系理论化的首要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有其本身独特的重大价值,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关系史学,都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舍此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8.
9.
国际关系研究与诠释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研究。研究文本,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诠释学方法理解其意义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作为一种解释文本的技艺学,诠释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应该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方法。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尽管多数研究者的路径属于这种方法,但通常并没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从研究旨趣来说,进行意义的诠释不是要提出解释客观规律的理论,也不是要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与验证,而是要得出更好的理解与解释。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比较随意,缺乏严谨的路径和步骤,因此容易造成难以创新和低水平重复的情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不能没有理解与解释,因此对诠释方法的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步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提出一个以理论研究发展阶段为时间基轴,以理论流派、研究类型和格义取向为内涵指标的分析框架,讨论了过去3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步。研究表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已经从前理论阶段进入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深化期,但还没有进入理论创新期;理论流派多元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研究类型更多地向着以理论突破为目标的经验型研究发展;格义取向也出现了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交互格义并存且交互格义日趋增多的格局。没有出现原创型理论是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突破性理论和中国范式缺失两大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国际关系学界主体意识的缺失。根据对30年理论研究的统计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现实经验是可以导致原创型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汲取历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国际关系学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理论受益于对国际关系历史的资料分析和经验总结;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历史比较、历史诠释等史学方法丰富了国际关系研究手段。作者认为,"向历史学习"是新时期国际关系学者加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推进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国际关系学者应重视坚持历史与理论之间的有机融合,主要在厘清历史研究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发挥历史经验的理论建构功能、提升历史研究的思想高度这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并注意避免庸俗历史类比、历史经验的"以偏概全"和"简单位移"等现象的发生。推进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转向"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其途径也并不是唯一的,能否坚持辩证思维将直接影响到推动"历史学转向"的效果,这就要求国际关系学者能够厘清并处理好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历史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教益、历史方法以及历史证据是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历史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历史分析与理论构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林永亮 《北方经济》2007,(3):156-157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贸易性走私已逐渐发展成为走私的“重心”,非贸易性走私的猖獗会对地区政治局势、国际安全、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打击非贸易性走私,国际社会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其广度和深度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关系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研究。研究文本,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诠释学方法理解其意义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作为一种解释文本的技艺学,诠释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应该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方法。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尽管多数研究者的路径属于这种方法,但通常并没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从研究旨趣来说,进行意义的诠释不是要提出解释客观规律的理论,也不是要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与验证,而是要得出更好的理解与解释。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比较随意,缺乏严谨的路径和步骤,因此容易造成难以创新和低水平重复的情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不能没有理解与解释,因此对诠释方法的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范式一经产生就因其解释上的自闭性和不可通约而陷入范式研究的困境,并被各种批判所笼罩。在范式思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始终处于范式争论不休的状态之中而难以自拔,范式融合方法就是在批判和争论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范式融合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理论范式结合的"两角解释模型"和三种理论范式结合的"三角解释模型"以及分别与两种"解释模型"相适应的多种解释方法。范式融合方法有其解释上的优势,也有其分析上的不足。范式融合方法和范式方法可以分别得出"范式融合解"与"范式解",从而构成一个"复合解",彼此相互补充。它们既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也可以为国家决策者提供互补的处方。由于还只是刚刚起步,范式融合方法并没有被学界充分运用,其运用情况还需要得到学术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大数据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全体数据的关联分析,可处理复杂巨系统,在方法论层次实现系统论和还原论的结合,在研究法层次建立数据驱动型范式,在研究技术层次快速得出可靠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欧洲国际关系》杂志十年刊发的论文,作者着重探讨欧洲国际关系研究的内容,剖析欧洲国际关系研究的多元性、反思性、批判性及规范性等特点。作者认为,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展现了国际关系研究这一全球性学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拓宽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域、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出现理论终结与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到了追本溯源、反思其主体性的时候了。从回答“国有际吗”、“国际有关系吗”、“国际关系有理论吗”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文章反思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身维度问题(即国际关系的理论性),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先天不足与终极趋向。国际关系是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呈现,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终究是人的学问,对国家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当西方神话被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亚洲崛起打破时,这将还原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作者提出一个以理论研究发展阶段为时间基轴,以理论流派、研究类型和格义取向为内涵指标的分析框架,讨论了过去3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步。研究表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已经从前理论阶段进入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深化期,但还没有进入理论创新期;理论流派多元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研究类型更多地向着以理论突破为目标的经验型研究发展;格义取向也出现了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交互格义并存且交互格义日趋增多的格局。没有出现原创型理论是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突破性理论和中国范式缺失两大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国际关系学界主体意识的缺失。根据对30年理论研究的统计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现实经验是可以导致原创型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从本源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关系紧密;从学科发展史看,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相辅相成。正由此,在两个学科的联结被割裂近半个世纪后,跨学科研究又在西方蓬勃兴起,甚至号称一个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派正在形成。相比之下,中国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一书正是起步阶段的一部探索性之作。该书是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对当代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实践进行的一种跨学科分析,试图为当代国际法的实践提供另一种途径的理论诠释。无疑,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究必须克服很多困难,包括跨学科研究的难度、学科内的偏见以及学科之间的隔阂等。不过,正是由于跨学科研究本身能够给两个学科的进步带来的诱人前景,决定了其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研究路径,并将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