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私家车拥有量最大和旅游消费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域自驾车旅游发展已出现井喷效应。如何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加强长三角自驾游区域统筹,推动各地区深度交流与融合,发挥整体优势,已成为当前该区域自驾游发展的趋势。文章在探讨长三角区域自驾游联动发展可行性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开创长三角区域自驾游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加快培育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架构和创新绩效维度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表明:为培育和完善一个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需强化创新群落、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之间的协作。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存在效率失衡,产品创新效率明显低于知识创新效率,知识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强化区域间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嵌入式发展,打造上下联通、联动的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深度协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一体化的最好载体,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大合作趋势,指出了长三角旅游深度协作中存在的问题,从锲入点入手,分析了基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深度协作措施:树立区域旅游品牌,做好区域营销,促进节庆联动和会展业合作。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思路就是与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等互动发展。运用EF指数分析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地区的要素禀赋状况,发现皖江城市带在劳动、资本、农产品、教育、研发和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长三角地区在研发、通讯、旅游等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并针对不同的要素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素耦合方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具有国际经济一体化、次区域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三个源流.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来自于市场主体和政府,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次区域地方政府由于其特有的经济功能而成为一体化过程中具有二元动力倾向的利益主体,这种一体两面的动力机制发生了长三角一体化和区隔化的两大对冲力.演绎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曲折进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价值目标在于形成产业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构建世界级的大都市群,实现次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益互补,以及探索更具普适性体制创新意义的区域一体化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应用SWOT分析,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应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合作的主体、目标、内容、途径及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农村金融合作的协调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在长三角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基本的空间组织形式。本文在泛长三角的框架体系内,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泛长三角”体系中南京都市圈的功能定位,并指出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中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战略,以及“泛长三角”体系中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姜能涛 《全国商情》2012,(20):34-35
论文首先引用极化理论原理说明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物流发展的条件、机遇、现状,以及所遇到的瓶颈,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物流资源整合,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制造业2000~2004年以及2004~2008年竞争力水平和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下降,京津冀的后发优势正在凸显,珠三角则在快速上升。可以看出,三大区域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升级的路径是有所不同的,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各区域要加强内部合作,利用资源互补的优势,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与税收制度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亟需优化税收制度来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本文评估了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及税收流失状况,重点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制度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税制要素设置和具体税种税收制度试点改革策略,以更好地对接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而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文章以瑞奇和克里奇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为基础,从限制性因素、目的地管理、核心资源与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四个关键因素及竞争(微观)环境和全球(宏观)环境两个辅助因素对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做了相关分析,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会展经济进一步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长三角区域联动是一个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如何联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会展经济的概念入手,列出了会展经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透过对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的现状、会展经济中心城市的划分以及会展经济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分析,构建了会展城市间的引力模型,用以对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通过对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联动的困局把脉,提出了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联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宁   《重庆商学院学报》2009,19(6):31-36
在“后三峡时代”,长江三峡旅游必将转变为以长江三峡和库区为背景、以游船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和度假休闲旅游。因此,开发游船休闲旅游,完善游船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游船产品体系,打造游船目的地,发展游轮经济,是三峡游船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尽快实现发展思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产品创新以及保障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利用贡献区位商法分别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和16地市旅游产业集群的显著性进行了识别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形成,集群显著性较高.且省级和市级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显著性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三角入境游客流入陕西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分析,揭示了长三角入境游客流入陕西的动态转移规律,即时间上,除个别年份出现非常规波动外,自长三角流入陕西的入境游客呈现年度持续增长的规律;春季、春末夏初和秋季是自长三角流入陕西的入境游客客流旺季期,12月-2月和7月是淡季期。空间上,陕西的入境游客密度指数与长三角的差距达7.53,陕西对以长三角为平台的入境游客接待方面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自长三角流入陕西的入境游客转移态指数很强,基本上呈梯度增长的趋势;自长三角流入陕西的入境游客流量为大型旅游流,并随年度梯度增长。最后,探讨了影响长三角入境游客流入陕西的限制性因素,并找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两区域之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经济运行状况、社会进步态势和生态可持续水平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各维度权重不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权重有所降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具有波动性,且各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选择出2条典型旅游带,6个典型旅游区以及对应的16个典型旅游省市的基础上,采用系统论中的负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及西部三大典型区旅游流系统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的负熵值在诸多年度都小于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负熵值,长三角地区的入境旅游流对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对西部三大典型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为:对泛西安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最大,成渝地区次之,云贵地区影响最小;而西部三大区域的旅游流对长三角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影响为:成渝地区的影响作用最大、云贵地区次之、泛西安地区最小。根据研究结果,最后得出各区域在发展入境旅游时,都应该争取更多二手客源市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通过与世界其他五大都市圈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监管制度、行政效率、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认为长三角必须遵循世界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律,构筑国际化的优越投资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东西互动、南北争雄的新阶段。如果大西北与大西南密切协作,共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点的秦岭南北"西三角",才能够在黄河、渭河、长江、汉水的上游挺起西部的脊梁,铸就西部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从而打造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并驾齐驱的中国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