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明显;研发机构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高等院校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几年来,我国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本文拟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分税制改革后的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主要从税收弹性的角度对税收是否处于超常增长状态的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1993—2010年的科技活动投入经费、科技人员投入和GDP三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协整理论和VAR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的科技活动投入经费、科技人员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确实促进了科技活动经费和科技人员数量的增加,但反之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增加相对于科技人员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内地上市银行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激励制度及其与银行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上市银行业绩与高管薪酬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且薪酬设计制度存在长期激励不足。我国上市银行对高管层的经济比例过小,高管层的报酬普遍偏低,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通过提高高管年均薪酬而实现上市银行的业绩还有较大空间。这时我国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刻画了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而且其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路径选择和重要途径.在采用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上,应采取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社会的时候,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与教师及其培养方式就产生了相关性.当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时候,它们的相关性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和越来越突出.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教育变成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与最重要内容.因此,教师的培养工作即教师教育就变成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辛勤耕耘,要提高教育质量,则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7.
侯晓红 《新智慧》2006,(9):61-62
本文在分析盈余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盈余质量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持续性与稳定性、绝对水平与相对变化的六维分析方法,阐述了基于企业会计活动信号和经营活动信号识别盈余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R&D经费的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依赖关系。首次利用最大信息系数MIC法来判断GDP与R&D经费投入的相依程度,同时,还应用了HHG独立性检验最新的统计学方法来验证和说明。结果表明GDP的增长与R&D经费投入相关性很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大R&D经费投入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年中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科技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依赖投入规模,而不是依靠投入效率,具有粗放式科技进步的特征;科技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呈正相关关系,即科技竞争力与区域经济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0.
财务预警系统是围绕破产风险的衡量展开的。对企业破产风险衡量的实证研究,从国内外学术界来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运用单变量分析方法,即通过一元判定分析法预测企业的破产风险;二是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预测企业的破产风险。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企业破产的信号与一些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两者同时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涓流效应”,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资源向外扩张促进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发展有更显著影响,但对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开放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反而对经济共享发展有显著挤出效应;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构成的科技创新维度的估计结果中,创新产出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高于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12.
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该方面研究主要涵盖协调性概念、判断与评价标准、预警以及对策与措施四方面内容。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直接从作用的有效和无效角度出发,能客观衡量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效果。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好,中西部地区则一般或较差;东部应重视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中西部则应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发挥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强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各市的科技创新对本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各市的科技创新对邻近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科技创新空间外溢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利用我国1978~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借助Johamen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是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使用最新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描述了1952~2003年间我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演进特征。并通过构建义理性与预算双重约束下的政府经济规制范围选择模型,解释了这种演进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出发,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投资、劳动、消费、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其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原因,对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技产业转型理论研究是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与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隋映辉研究员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转型的科技产业战略调整及管理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科技产业转型》(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从科技经济与管理学的角度,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化发展为背景,对转型期科技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他近年来在科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8.
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科技创新将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抓好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然而,各地区的创新发展和创新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国家和政府机构有必要了解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以便及时调整科技发展政策和支持重点。本文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各省市科技投入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然后,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建立科技创新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用以反映地区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2002年及2001年EVA指标排名前一百位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运用同归分析方法,分析了EVA变量同MV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但本年度EVA指标对MVA具有显著相关性,上年度的EVA指标对本年度的MVA也有显著相关性,说明EVA对企业的重要贡献在于它是一套价值驱动型的指标,股东可以通过EVA对MVA的长期影响来对公司的管理业绩作出预期和反映,进行评价和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16个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探究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总体上正向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但各市影响力系数存在差异性,并非所有地区(市)的科技创新影响因素都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由于人才竞争激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有些地级市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