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食物种类和食物营养双视角审视区域食物供需平衡是践行大食物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尝试。文章采用食物种类核算方法和食物营养转化模型测算了沿海地区11省份8类食物和3种营养成分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在此基础上探究食物种类和食物营养的供需平衡状况,并融合对比2种视角差异,进一步探索沿海地区食物供给和需求结构调整的路径。研究发现:(1)生产方面,沿海各省份均有生产量较大的食物种类,山东、江苏和河北营养生产量较大,福建、海南、天津和上海营养生产量较小。(2)消费方面,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和浙江的食物种类消费和营养消费量均较大,人口是带动食物消费量的第一大因素。(3)种类供需平衡上,沿海地区蔬果和水产品产量充足,食用油则严重不足;山东、河北和辽宁在多种食物上有大量盈余,广东则大量缺额。营养供需平衡上,沿海地区蛋白质供需状况好于热量和脂肪,但总体来看,营养自给能力并不乐观且叠加营养不平衡问题;营养盈余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江苏,缺额主要集中在广东。(4)沿海地区要在供给端遵循“固强补弱”和需求端“提倡健康饮食与减少食物浪费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食物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2.
树立大食物观,统筹陆海食物资源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沿海地区食物产能水平。文章利用食物营养转化模型分析了1990—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的陆海食物营养(热量、蛋白质和脂肪)产能时空格局,利用耦合协调性模型剖析了陆海两大食物系统产能的耦合协调性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及沿海地区的食物产能均在提升,营养产量增速为脂肪>蛋白质>热量,但沿海地区食物产能贡献度呈下降趋势,且存在被长期低估的情况。(2)陆域和海域食物营养产能空间差异明显,陆域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和河北3省,而海域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福建、浙江和广东4省,江苏、河北、浙江和福建4省的陆海产能空间错位较大;时间维度上,陆域食物营养产量变化以增长型为主,海域以两阶段增长型为主,且海域食物营养产量占陆域比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陆海两大食物系统产能的耦合协调值不断升高,而在食物产能类型演变上,1990—2000年,沿海多数省份属于陆海同增型;2000—2010年,陆海同增型省份减少,其他3种类型省份增多,2010—2019年,食物热量和蛋白质陆海同增型省份增多,脂肪陆海同减型和海增陆减型省份增多。  相似文献   

3.
食品营养安全是食品安全问题中可持续性的基本问题。针对我国大城市,从食品安全的认识、监管、法律等角度,从食物种植、食品加工等过程中寻找潜在的食品营养安全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家庭居民食物消费低碳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经济模式,消费作为经济的重要环节,其模式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家庭居民食物消费的低碳化也随之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根据宏观统计分析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带来的食物C消费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了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C 消费的主要因素,说明了我国城乡家庭居民的食物消费需要通过不同的侧重途径达到低碳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乡家庭居民不同的食物消费低碳化途径.  相似文献   

5.
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格局合理与否决定着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协调共进。中国与日本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日本相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中国住户部门的所得份额明显偏低,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得份额明显偏高,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倾向。这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该采取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出、放松对企业向职工提供补助和福利的管制等措施,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一、构建和谐社区要将满足居民需求放在首位构建和谐社区,关键要全面了解并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安全、睦邻、参与、矫正、帮扶与发展七大要求。社区建设要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服务要求,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围绕社区居民的睦邻要求,努力创建新型社区空间;围绕社区居民的服务要求,努力探索社区工作专业化之路;围绕社区居民的参与需求,努力推广社区工作志愿化;围绕社区居民的安全要求,努力探索平安社区的创建工作;围绕社区居民的帮扶需求,努力建立社区救护机制。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信息消费函数,并运用分离出个体差异和时间差异的panel data模型,研究了我国居民信息消费问题.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高于其他单项消费,且信息消费增速快;信息消费中的"时滞效应"和"棘轮效应"明显;居民信息消费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均比较明显,其中,城乡、地区不平衡的根源是城乡、地区收入上的差距,时间上的差异则主要是因为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检验了居民健康状况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通过控制基期健康状况和一系列个人特征,本文重点检验了可以被视作外生冲击的健康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考虑到城乡居民以及性别在劳动供给以及收入上的差异,本文还分别分城乡和性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滞后期健康状况与当期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显著正相关;健康恶化显著降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此外,健康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城乡居民和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异,具体地,城市居民和男性更容易因健康恶化退出劳动供给,农村居民和女性则会因健康改善增加劳动供给。这表明在评估健康干预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健康变化对公民社会经济状况(SES)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要区别考虑。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长江中游4座省会城市(武汉、合肥、长沙、南昌)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系统边界的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法(LCA)对4座城市2001—2018年间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其碳排放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4座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量在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武汉市碳排放最高,长沙市最低,人均碳排放除了长沙市在食物加工阶段呈下降趋势以外,其他3市在各个阶段和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2)南昌市和长沙市食物消费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储藏和加工阶段,武汉市和长沙市的主要碳排放来源从储藏和加工阶段逐渐向运输阶段转移,食物垃圾处理阶段在4个城市中占比都很小。最后对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房建工程竣工以后,经常会发生渗漏问题.当渗漏问题产生的时候,不仅对使用人员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会降低房建工程的使用年限,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给房建企业与居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乃至对居民生命安全产生影响.所以,在房建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利用科学、合理的防渗漏施工技术,防止发生渗漏问题,保障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本文笔者对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