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备受关注的金融热点问题,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指出,影子银行的融资主体,主要来源于宏观调控方向急剧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长年被融资难题困扰的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和特征出发,在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监管思路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认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树立“有底线创新”的监管思维,对影子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并不断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3.
于乐 《武汉金融》2014,(4):30-3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了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业务范围逐渐扩展,融资规模不断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在探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提出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是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的操作模式,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程佳敏 《时代金融》2014,(1Z):142-142
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主要集中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贷和融资业务领域,但就中国目前而言,其范围更为广泛,影子银行概念包含多种层面,即机构层面、业务活动层面、工具层面。不同维度口径的统计,揭示了影子银行的范围。本文梳理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及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主要集中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贷和融资业务领域,但就中国目前而言,其范围更为广泛,影子银行概念包含多种层面,即机构层面、业务活动层面、工具层面。不同维度口径的统计,揭示了影子银行的范围。本文梳理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及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3,(9):75-75
陈四清: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风险与治理策略 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撰文指出,国外的影子银行是“平行银行体系”,中国的影子银行是“银行的影子体系“。中国式影子银行结构相对简单,总量也不算大,总体风险可控,但也应高度重视其快速发展背后的潜在问题。厘清影子银行的具体策略包括:银行要建立防火墙,注意隔离风险:非银行机构要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j逐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业务发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给业务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影子银行体系仍以对冲保值及投机型融资为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金供需不平衡、信贷规模控制、利率管制下的创新业务突破及金融分业监管.  相似文献   

9.
赵曌  高龙 《时代金融》2013,(15):156-157,164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和宏观调控的加强,影子银行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进行明确的界定,从监管强化和金融创新的角度探析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及其趋势,提出了应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从而提高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银行家》2014,(2)
正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目前,晋城市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存在于银行业内部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表外理财业务;二是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类融资类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博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和各种投资公司及冠以投融资名义的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民间金融。银行表外理财业务。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金融"脱媒",募集资金从银行体系分流出来,通过非银行渠道流入实体经济,成为游离于监管之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后,全球就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监管进行了广泛探讨。金融稳定理事会以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为蓝本,研究提出了系列建设性建议,如将“广覆盖”、“窄聚焦”和“深评估”作为监测框架建设的要点,削弱银行同影子银行实体的关联,加强对货币市场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等。我国的金融结构和市场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独特性,应立足本国实际,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创新型非标准化债权业务,其具体模式呈现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内到表外、从账内到账外的发展特征,业务风险呈现参与机构多元化、业务模式复杂化、业务风险隐蔽化的趋势。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创新型非标债权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利害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趋利避害、疏堵结合的原则,针对如何开展非标债权业务去影子化监管和如何规范业务健康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影子银行是在金融二元结构和利率管制格局下,金融活动主体为规避监管、分散风险以及投机套利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利率管制是促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变迁、经济周期运行及宏观调控政策在总量与结构层面作用于金融资源供求关系,通过扩大或收缩监管套利空间,也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瓶颈”始终是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从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结构入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采用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财政融资、内源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等五种融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发展与内源融资和间接融资相关,与其他融资方式的相关性不显著的结论,并解析其原因,以期对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文喆 《金融研究》2019,465(3):53-7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影子银行的较快发展,其规模迅速膨胀,交易结构日趋复杂,各类市场主体都牵涉其中。这些变化吸引了政策制订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功能性定义,即依赖于银行信用、从事银行业务、但又没接受严格的银行业监管的金融业务,具体指传统的银行表内贷款和债券投资以外的,具备完整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业务。本文逐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详细总结各类型业务的交易结构、业务主体、业务实质、资金来源、法律基础、资产负债表表示,准确测算了2002年至今影子银行总量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月度数据。只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着手加总,既完整地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全部业务,得到其宏观总量,又剔除了重复计算。本文测算数据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成为当前金融界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绝大部分是以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为研究对象。该文从对比分析中西方影子银行体系间的差别人手,对我国影子银行机构的特征及类别进行了归纳,估算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分析了影子银行快速发展会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0向,并就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管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整个金融行业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风险.本文将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如何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金融体系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影子银行的风险被认为是造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近年纷纷出台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试图改变过去监管缺失的状态。和国外影子银行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不同,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融资渠道。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影子发展和监管的经验,正确看待影子银行的作用,引导其规范发展并将其作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