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创业板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交易制度初步定为竞价交易制度.世界各国的创业板市场多数引入做市商制度,采用混合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能够为市场增强流动性,促进市场的稳定性,我国引入做市商制度应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的设计要为市场实际的发展和演化留有空间。以集中竞价机制为基础,引入多元竞争性做市商、融合竞价做市商两种制度的混合型做市商制度,能够满足制度变迁的阶段性要求,是现实国情约束下创业板市场的最优交易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克  杜猛 《财经科学》2001,(2):79-83
交易制度作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比较了委托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做市商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各自优劣所在。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提出我国创业板市场应引入做市商制度,建立委托驱动制度与做市商制度相结合的混合交易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障碍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30日,我国资本市场正式推出创业板.如今上市公司已由28家发展到349家.但以当日收盘价计算,跌破发行价的达218家,破发比高达62.46%.创业板做到良性发展,要降低上市条件,建立以做市商制度为主、集中竞价交易制度为辅的交易模式,奉行严格有效的退市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论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我国开设创业板市场,进一步深化对创业板市场有关具体操作问题的研究,对于在条件成熟时稳妥建设和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有鉴于此,本文运用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做市商制度的模式,对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做市商风险成因的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市商制度指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机构作为特许交易商,向公众投资者进行连续的买卖双向报价,并作为交易的对方在所报价位上以其自有资金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通过做市商的这种不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一定流动性。做市商制度在国外发达证券市场被广泛采用,以美国Nasdaq市场最为著名。在金融全球化环境下,以竞价交易为主的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但在实施做市商制度中,面临很多风险与困境。面对这些风险的形成原因,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解释。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佳 《经济论坛》2006,(11):104-105
证券市场运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众多投资者的买卖指令转化为合理的均衡价格,即证券交易机制。交易制度作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证券市场交易制度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报价驱动交易制度,即我们一般说的做市商制度;另一类是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即现在在我国沪深两地采用的集中竞价、电脑撮合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8.
做市商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市商理论发展中有两个阶段-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我国创业板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的具体措施应该是:完善法律制度,发展场外交易,增强券商实力,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9.
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交易方式直接关系到交易行为的发生和证券市场的运行,进而影响到证券市场经济职能为发挥程度,因此,选择何种交易方式对证券市场,尤其是新兴的创业板市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本认为,我国的创业板建设应在充分汲取国际上创业板市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届时创业板的实际运行状况,相机引入做市商制度,作为指令驱动系统(撮合系统)的补充,以多种交易制度的有效结合来保障创业板市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做市商制度与竞价交易方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文 《经济师》2004,(5):123-124
交易制度的选择是证券市场成败攸关的制度设计。交易制度直接影响交易成本 ,进而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同时交易制度会影响价格的稳定程度。文章对做市商制度与竞价交易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NASDAQ市场的巨大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其交易机制的创新。从交易机制角度看,NASDAQ市场的核心是做市商制度。通过实施竞争性的做市商制度,使NASDAQ市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有效性和公开性。证券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以及证券价格的相对稳定性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焦点。借鉴做市商制度,创新我国证券交易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当务之急。NASDAQ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及其运作现代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分为两种,一种为“指令驱动机制”(order-drivensyste…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的问世已为期不远,从发达国家创业板的成功经验看,选择做市商制度为核心交易制度是创业板良好运作的关键。做市商制度的概念及其在NASDAQ市场的运作所谓做市商制度(MarketMakerRule),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一般为专业公司或投资银行)作为特许的集中型经纪商,不断向公众交易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即双向报价),并在所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做市商通过这种不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满足公众投资…  相似文献   

13.
不宜过早引入做市商制度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市商制度就是以做市商为中心的市场交易制度。在使用做市商制度的报价驱动市场中,证券的买卖是通过作为中介的做市商完成的。做市商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分别同实际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并根据市场行情和供求关系确定买卖价格,交易者则可以就买卖的证券与做市商进行议价。由此,做市商将债券交易分成两个相对分离的市场,分别在买入和卖出中充当市场组织者和交易中的一方。做市商推出的买卖价格中,买入价低于卖出价,其差价就是做市商的主要利润。  相似文献   

14.
筹备多年的创业板有望近期推出.创业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决定了它将面临着上市公司经营和技术风险、中介机构道德风险以及市场操纵风险等三大风险,因此,文章认为应该在创业板市场实行严格有效的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并逐步引进做市商制度.从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书茵  范莹莹 《现代财经》2008,28(12):14-18
本文结合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理论,对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机制运作特征进行了独特的归纳分析,在对询价制和做市商制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做市商制未来会逐渐取代询价制成为主流的交易机制,并结合国际市场发展的经验,预测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机制的发展趋势为:引入电子经纪人制度,由电子经纪人向委托给他的做市商提供"汇集"后的指令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引入做市商制度对发展证券市场的作用以及做市商制度存在的缺陷。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提出我国二板市场应建立以指令驱动制度为主 ,以做市商制度为辅的混合交易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二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障碍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再造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君光 《经济纵横》2005,(10):69-71,11
证券经纪业务是我国证券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经纪业务盈利模式决定证券业的盈利状况。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仅提供交易通道,获取佣金收益。国外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不仅可获得佣金收益,而且能获取证券交易价差收益。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创新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将为我国证券公司创造新的经纪业务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8.
袁东 《经济导刊》1997,(4):29-34
做市商制度对我国债券市场建设的启示□财政部国债司袁东一、做市商制度与场外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如何将一些发达市场的经验和机制引入我国,是很有意义的。目前人们正在热烈讨论的做市商制度,涉及到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问...  相似文献   

19.
产权交易市场对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科技金融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科技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需不断推进非上市公司股权登记托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交易、资产证券化交易、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融资租赁收益权交易等产权市场业务创新,从法律、产权交易规范和规则完善,以及做市商制度与竞价交易方式有效结合方面创新交易制度,从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进产权交易配套服务,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20.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与完善证券市场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凤羽 《现代财经》2003,23(6):25-28,42
证券市场是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途径。为了建立自己的创业板市场,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必要的制度:(1)确立创业板的市场定位;(2)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交易制度,如做市商制度等;(3)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比如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