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七个五年计划-- 在两种体制碰撞中推进改革与发展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从1986年到1990年.实际上,从开始考虑"七五"计划指标到"七五"计划结束,前后经历了10年.这期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两种体制之间的转换和碰撞,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五年计划的作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第二个五年计划——积累了难以忘却的历史经验教训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我国自主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事实上,建国以后,我国开始集中全党全国力量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开始的。从1953年到1957年,经过全国人民的五年努力奋斗,终于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面对大好形势,全党和全国人民准备斗志昂扬地大干一场。由于急于求成的情绪和指导思想的主观与片面,第二个五年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历程。“二五”计划是1955年8月开始编制的,加上“二五”计划本身的五年时间,以及为解决“二五”时…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56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民经济发展历经了"十个五年计划".在我们充满信心地走向"十一五"时期时,回过头来审视我们一步步走过的道路,认真总结制定前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实施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第三个五年计划--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调整经济建设空间布局的探索 第三个五年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计划编制工作应提前一二年开始.1962年初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提出编制"三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后来由于毛泽东提出1963年到1965年这三年作一个过渡期,继续贯彻调整方针,为"三五"计划做好准备,1966年再搞"三五"计划.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中央其他领导人的一致赞同,但是"三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没有停止.因此,"三五"计划从编制到完成,大约经历了9年时间.其中:1962年至1965年是编制时期;从1966年到1970年是"三五"计划执行时期.  相似文献   

5.
第四个五年计划--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调整和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四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是1971年到1975年.而"四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在1969年就开始了.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当时国家计委和其他部委的正常工作秩序还没有恢复,编制工作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此外,还有两个方面对"四五"计划编制工作的冲击:一方面,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不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困难,盲目制定高指标,追求高速度.  相似文献   

6.
第八个五年计划-- 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五年计划 第八个五年计划期是从1991年到1995年."八五"计划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开始向第二步目标迈进时制定的五年计划,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主持工作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经过1989年风波后进一步开展治理整顿,应对西方对我国封锁的背景下编制的五年计划.因此,"八五"计划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六个五年计划-- 总结经验开创未来开始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期是1981年到1985年.  相似文献   

8.
第五个年计划——在曲折中实现历史转折 我国第五个五年计划期是从1976年到1980年."五五"计划没有独立的文本,计划的内容包含在<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从1974年开始制定<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到1980年"五五"计划期结束,前后历经7年.这7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转折期.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五五"计划成为调整和变化最多的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9.
十个五年计划指导方针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国以来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路线和发展思路的凝炼概括,也是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国家计委在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中,为集思广益,增强"十五"计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高规划制定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从2000年10月23日起,与有关新闻单位共同开展了"十五"计划征文活动,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对编制"十五"计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是20世纪的最后5年,即1996年到2000年,由此决定了"九五"计划是一个继往开来、跨世纪的规划.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在建议国务院对"八五"计划作出必要调整的同时,提出着手研究制定"九五"计划.如果将此作为编制"九五"计划的开始,到2000年"九五"计划期结束,前后经历了8年时间.这8年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九五"计划的历程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总会计师》2005,(10):18-18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由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并完成了十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13.
十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的历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比较来看,我国十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程度是有差异的.为了能够对这一问题建立完整认识,需要将历次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4.
《中外企业文化》2000,(A11):1-1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九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我国自主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事实上,建国以后,我国开始集中全党全国力量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开始的.从1953年到1957年,经过全国人民的五年努力奋斗,终于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面对大好形势,全党和全国人民准备斗志昂扬地大干一场.由于急于求成的情绪和指导思想的主观与片面,第二个五年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五个五年计划期是从1976年到1980年。“五五”计划没有独立的文本,计划的内容包含在《1976 ̄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从1974年开始制定《1976 ̄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到1980年“五五”计划期结束,前后历经7年。这7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转折期。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五五”计划成为调整和变化最多的五年计划。(一)历经曲折,几经修订的五年计划“五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是从1974年初开始的。19…  相似文献   

18.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从1986年到1990年。实际上,从开始考虑“七五”计划指标到“七五”计划结束,前后经历了10年。这期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两种体制之间的转换和碰撞,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五年计划的作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一)以冷静的态度编制“七五”计划“七五”计划主要指标的提出,最早是在重新编制“六五”计划时。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编制1981年 ̄1990年的十年规划。虽然十年规划的…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四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第四个五年计划期是1971年到1975年。而“四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在1969年就开始了。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当时国家计委和其他部委的正常工作秩序还没有恢复,编制工作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此外,还有两个方面对“四  相似文献   

20.
姚开建 《经济界》2006,(1):43-50
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全面展开。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原计划。“七五”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政治局面和艰难的经济困境,逐渐形成了“渐进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八五”时期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对外开放呈现新的格局。“九五”时期继“八五”时期的飞速增长,保持较高的持续增长,实现了20世纪末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十五”时期更为重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