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家电产业流通渠道的演变比较研究,发现具有相同的路径和特征。在回顾家电流通的发展历程后指出,中国家电行业的制造商和渠道商,应该摈弃厂商对立情绪和观点,化解矛盾和冲突,调整利益分享模式,实现合理分工与协作,共同打造内部和谐外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民族家电整体产业链。  相似文献   

2.
安杰 《山东经济》2001,(4):43-44
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作一种资源拥有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进行讨价还价后达成的合约,而博弈理论正是研究在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支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自身战略选择的问题。企业购并可以视作一个旧合约的结束,一个新合约的达成,其本质是资源所有之间利益的重新安排,在此过程中,博弈活动不可避免,要达到购并博弈的预期目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必须满足纳什均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刘玉莲 《魅力中国》2010,(32):113-113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互相博弈。本文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例,阐述了该会涉及的利益主体——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而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4.
瓦斯争夺战     
这是一个处于转型大背景下的资源型城市与中直企业之间,在能源领域中矛盾最为集中和尖锐的煤层气领域,进行利益博弈与周旋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在近日召开的“股权分置与资本市场风险座谈会”上,与会者认为解决股权分置时机日趋成熟,并同时认为在既有利益格局下处理机制问题,不是一个让利或补偿的概念,而是一个在利益机制基础上的平衡概念;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一个改革的概念,其本质是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同利同价,这是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果断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多赢的局面,其中心意见是在实现全流通的过程中,不存在非流通大股东补偿流通小股东或让利的问题,而是大家共同分享全流通产生的流通溢价。  相似文献   

6.
与其把公司治理理解为由外部力量强制“规定”的模式,还不如理解为一种保护弱势利益人的利益的一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是经过博弈而形成的暂时均衡,各方利益人的博弈形成了公司政治机制,使得公司权力配置在动态中寻找平衡,而权力斗争使公司看起来像一个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新兴经济体选择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然而,全球价值链上的先发主体凭借先发优势占据着高附加值环节。后发主体在融入初期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资本、管理外溢在企业成长初期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随着技术、品牌和市场的成长,处于这种依附型关系的后发主体必然会遭遇发展瓶颈。先发主体则依托先发优势,甚至采取封锁措施维护自身在价值链上的利益。本文将演化博弈理论应用于全球价值链上代工厂商和品牌厂商之间的博弈分析,考察了代工厂商在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与品牌厂商博弈的损益情况。结果表明,后发主体顺利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企业战略和政府扶持。整合、构建国内价值链能起到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司财务治理过程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财务目标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各利益主体在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必然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合作博弈,而不合作博弈的结果是公司总体经济利益受损,各利益主体就无法实现其财务目标。文章旨在利用博弈论理论,探索各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博弈的途径,最终实现公司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管制政策的动态性及其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管制政策的最终取向是管制机构、受管制厂商、社会公众和中介服务机构儿方追求各自利益目标的博弈均衡的结果。本文用一个三维模型描述了这一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亚太地区油权均势特征和油气地缘格局,权衡大国之间的抗衡与制约态势,全方位分析了博弈矛盾基内的中、日、美核心博弈以及与之相关的多极博弈态势。根据均势原则认为亚太地区地缘格局会在较长时期出现大国互相制约,小国在平衡中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静时期。而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多层次地缘政治封锁,中国应该“避风就势,联合抗衡”,保障油气安全及供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消费者到底是在流动摊贩还是在大商场里购买商品这一问题的探讨出发,建立了博弈论的模型,阐述厂商和消费者作为博弈的参与者,分别在一次性博弈中和无限反复博弈中到底如何抉择。通过厂商在生产时所面临的决策选择,具体分析了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因素。最后,通过博弈模型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微 《沪港经济》2005,(3):13-16
54家跨国公司欲联名上书国务院法制办,希望能保留一些税收优惠,并延长过渡期。几个星期来,国内外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件事。54家跨国公司个个来头不小,为了争取自己的在华利益,他们欲集体游说中国立法部门。另一方面,内资企业也一直呼唤与外资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据知情人士的说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力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而商务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驱动而主张并轨缓行。谁能在这场利益博弈中胜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改革能否在今年顺利推行?虽然目前还无法定论,但这场博弈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相似文献   

13.
董培姗 《乡镇经济》2008,24(7):72-75
“城中村”问题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而造成的,因此“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也成了城市规划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造过程中,牵涉到开发商、村民、政府这三个利益主体,这三者在改造过程中策略相互依存,利益相互争夺。文章通过研究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博弈,分析三者的行为,并根据博弈的结果给出建议和意见,为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达到动态均衡寻找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56年河北省工资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利益博弈的结果,其争议的焦点主要为工资标准的地区分类、国家工作人员升级、工资标准及增长指标分配等问题。但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利益冲突,所有争议的本质是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彼此包容兼顾,国家会在自身承受范围内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而地方间的利益争取亦会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底线,以实现一种良性博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家电大卖场的高速扩张,在厂商利润日益趋薄的情况下,家电制造商在重新酝酿渠道政策。从创业初期的自建渠道,到依靠家电大卖场,再到重新自建渠道,家电厂商在十几年间经历了一次渠道轮回。渠道回归的背后,是家电企业试图摆脱连锁商家的控制和盘剥,也是塑品牌、寻找生存新空间的尝试。厂商谋求渠道自立,在国美、苏宁、永乐等家电连锁巨头加速“跑马圈地”时,TCL,  相似文献   

16.
丛雪莲 《改革与战略》2011,27(11):34-37
利益平衡是法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在正义、秩序等法的基本价值的指导下,利益平衡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利益选择起着导向作用。知识产权领域中也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之间的冲突,利益平衡同样发挥着协调作用,并通过多种制度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1956年河北省工资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利益博弈的结果,其争议的焦点主要为工资标准的地区分类、国家工作人员升级、工资标准及增长指标分配等问题。但国家、地方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利益冲突,所有争议的本质是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彼此包容兼顾,国家会在自身承受范围内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而地方间的利益争取亦会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底线,以实现一种良性博弈。  相似文献   

18.
工业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共同创造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刺余的分配却成了他们之间博弃的中心问题.文章通过建立一个混合纳什均衡博弈模型,分析在双方博弃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后依据博弃模型分析,提出增强自身影响力是提高对方合作意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是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也是棉花市场逐步放开,实现棉花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全面转轨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随着各项棉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棉花市场呈现出收购主体多元化。收购价格弹性化、收购时间常年化、收购区域跨界化、品质差异拉大化、进棉销棉渠道多样化的新特点,同时,由于棉花供需关系一改计划平衡为市场平衡,棉花的生产、经营、消费等多边利益开始实现市场主体自我调整,丰厚的市场份额已经直接、全面、真实的呈现在各类棉企商家的眼前。对于棉花分散产区的中小型棉花收储企业而言.能否改革弊制、制定…  相似文献   

20.
郭世梁 《魅力中国》2009,(31):97-97
现代社会,石油贵为黑金,与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着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但目前中国的石油行业存在着诸多问题,石油企业的发展壮大何去何从,如何进行石油行业整改就变的尤为重要。但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石油行业的缺乏规范化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时代,也是一个法治逐步成形的时代,因为对利益维护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立法调整,把利益长久固化下来。因此,为了保护多方利益,主要是大部分的普通百姓的利益,研究石油企业背后的经济博弈,通过立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是我国石油企业做大做强,走上世界舞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