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日本人名中的共性和个性的特点。首先从日本人名的历史切入,探讨日本人名的由来,以及日本人姓名多样化的原因。其次,通过对日本人名用字的研究,发现日本人名也有着一些通俗含义,也有一些与日本传统和思想有关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家俊 《魅力中国》2013,(22):35-35
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在国际上占有领先地位。日本有许多国际领先的企业。这些领先的优秀企业都离不开日本人优秀的团队精神。从日本的企业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了解日本的先进理念并且学习与了解他们的企业文化。本文通过探究日企,来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正确了解了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可以很好地学习到!日本的先进之处并且学以致用到发展中的中国的企业中。  相似文献   

3.
张美华  俞泳欢  张洁 《魅力中国》2011,(11):219-219
《菊与刀》是鲁思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等级制度、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对于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根据本尼迪科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对福岛大地震中日本人的一些行为和日本政府震后救灾的方式进行浅析,从而对我们了解日本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董娜 《宁波通讯》2011,(6):56-56
通过日本电影分析日本民族的复杂性和日本人的情趣,这不光要借助专业眼光,更需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的思想,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本就不多,敢于毛遂自荐的可就更少了,不过,蔡澜倒是其中一个。曾经留学日本,精通多国语言的蔡澜,通过《蔡澜谈日本·日本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文化。蔡澜先生原先为邵氏长期打理日本务,加上他讲什么话题都魅力过人,  相似文献   

5.
刘姣 《魅力中国》2011,(20):142-142
“集团意识”作为日本人最具代表的国民性,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来阐述现代日本人意识构造。  相似文献   

6.
刘姣 《魅力中国》2011,(21):316-316
“集团意识”作为日本人最具代表的国民性,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来阐述现代日本人意识构造。  相似文献   

7.
薛峰 《东北之窗》2011,(6):29-29
成琳就读于日本仙台市的东北福祉大学,还差一年她就将完成研究生学业。不过。3月11日的大地震彻底打乱了她的计划。成琳说,能够顺利回国,必须要感谢几位日本友人的爱心接力。大地震来袭,每个日本人都会恪尽职守,每个人都不是英雄,每个人也都是英雄。  相似文献   

8.
王晓慧 《新财经》2010,(1):31-31
我的贸易公司在中国.但全家老小都在日本,我妻子是日本人。因此,春节时我一定会去日本。我日本的家在神户,它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心西侧,是仅次于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札幌的日本第六大城市。在过去,神户是个小渔村,每逢过年都沿袭了很多本土化的庆祝方式.年味十足。很多年以前,这里就与中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有很多中国人带着中国的食材远道而来,  相似文献   

9.
中宁 《东北之窗》2010,(19):7-7
9月14日下午,日本民主党党代表选举投票结果揭晓。日本现任首相菅直人战胜了民主党前干事长小泽一郎。菅直人的胜利不仅使日本政坛得以避免“一年三换相”的尴尬,还意味着日本破除了4年来6次更换首相的魔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快讯》2013,(27):15-15
1993年,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使人均GDP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1位,而20年后的今天,日本人均GDP又从世界第1位跌同到了世界第22位。从经济泡沫破灭开始往后的20年时间,被日本人称作“失去的20年”。  相似文献   

11.
织微博     
《浙江经济》2011,(7):52-52
《法制晚报》分析了中国富豪和美国富豪前20名靠什么挣的钱。中国富豪前20名大都靠房地产挣的钱。美国富豪前20名大都靠开办科技公司挣的钱。住在高房价的家里玩苹果,什么感觉? 我并不担心日本,这个民族极具有灵活性,二战战败后,日本能依靠把他们击败的敌人重新站起来,这是很难想象的,而且日本人不是长期的恨美国人,甚至日本人根本不恨美国人,反而向美国学习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这说明这个民族善于学习。我以为,会学习的人是强人,你为他担心的功夫还不如为自己打主意。  相似文献   

12.
王磊 《中国报道》2011,(10):50-50
日本人在医疗保险方面的开支是美国人的一半,但是他们的寿命要比美国人长。很多日本人都认为他们造价低廉,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功不可没。日本人看医生的频率是欧洲人的两倍,并且服用更多延长寿命和强化健康的药品。  相似文献   

13.
宋丽丽 《魅力中国》2014,(10):277-277,224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甚至对国民思想也有这不可小视的影响。日本就是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与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着莫大的关联。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意识和文化。例如:“物哀之美”“毁灭之美”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人的美意识。日本人认为“死は素晴らしいものだ”(死亡是很美妙的东西)。在日本频发的自杀事件和这种意识也不无关系。那么,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的死生观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本文将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家俊 《魅力中国》2013,(11):294-294
日本是一个各方面极为发达的国家,许多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生产的产品也是以质量好、技术含量高为闻名、产品的出色必定离不开企业的先进理念。从日本的产品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日本人的创新精神,了解日本的先进理念并且学习与了解他们的企业文化。本文通过日企创新事例,来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的创新精神。正确了解日本人的创新精神,可以很好地学习到日本的先进企业文化与理念,并且学以致用到发展中的中国企业中.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按事务所的数目统计,日本是中小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623万个,占全国627万个事务所的99.4%。从业人员为3721万人,占日本非一次性产业从业人员4572万人的81.4%。战后,日本中小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都有了很大发展,现已成为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让日本经济体制上的弱点暴露无疑。日本人一直想走出经济停滞不前的怪圈,但结果是屡战屡败,因此不得不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现在日本已在全面谋求经济转型、对外开放,但日本的保守势力太强,而且无处不在。对外开放就像日本人心中的一个“死结”。日本人希望自己的经济高速发展,却不愿意对全球开放市场,也不愿放弃习惯的思维模式,因此错过了经济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与中国有极深的渊源关系,正因为有了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民宽大的胸怀,才有今天的日本,古代中国的文化-汉字,佛教,制度等,传入日本,促使日本文化的发展,可是,日本人却在那段不幸的日子里,犯下了侵略,凌辱中国人民的罪行,我作为一个日本人对此深表内疚,同时常想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做点什么,以作为补偿,我衷心祝愿中国发展,繁荣,愿意为中日友好,中国的发展,天津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8.
自中日两国邦交正常以来,两国的关系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巨大发展。1972至1997年间,中日贸易额增加约58倍,1998年两国间的贸易额达56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1998年度,日本对华投资累计达17602件,实际利用金额达到219亿美元。从1972年至1997年日中人员往秋增加了140倍,来中国最多的外国人是日本人,1997年达158万人。同时在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有1.5万人,而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2.3万人。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和中国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不断扩大,日中友好县省、友好城市已有193对,中国地方政府对外友好往来中与日本的合作关系为数最多;而日本自治体的对外交往中,中国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日本从1979年12月份开始对华进行经济援助。中国是日本的最大受援国,中国接受的双边援助中有50%以上来自日本,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授国,中国接受的双边援助中有50%以上来自日本,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提供国。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各领域,对华经济援助因其特殊在两国关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构成了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张暮辉 《中国报道》2013,(9):110-110
7月中旬,日本媒体报道了一则有趣的新闻,一个名为皮尤研究中心的美国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舆论调查,显示韩国人在历史问题上的“仇日情绪”比中国人更浓郁。韩国有98%的人认为“日本的谢罪不充分”,而中国只有78%。同时,韩国人表示对日本拥有好印象的比例是22%,而在2008年的此项调查数据中,比例为47%。  相似文献   

20.
当中国的股市和房市虚火中烧、外国投行们纷纷火上浇油之时,对于亚洲另一大经济体日本,却是出奇的低调,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跟着西方人一起唱空日本的,不仅有中国媒体,还包括日本人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