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创造了条件。以全国工行系统为例。短短几年功夫,业务数据由支行到分行,进而集中到省行,直至目前全都集中到全国两大数据中心。数据的大集中为银行业务处理带来了诸多便利,同城的通存通兑、异地的实时汇划等困绕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但不容忽视的是,数据集中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地处理前置机的脱机问题。本文从解决脱机问题出发,提出分布式处理的设想,希望能对银行业务系统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个人银行业务数据集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开始组织开发了全省个人银行业务数据集中系统。一、设计基础陕西省建行在数据集中前的系统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数据集中系统的开发初期,我们就结合陕西省建行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数据集中方案,确定了全省数据集中系统的工程目标是在西安建立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将全省的数据集中到数据处理中心的主机上来,以相同的主机硬件平台、相同的主机数据库平台、相同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各种个人银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同时,通过建立多种前置与后置系统,既减轻了数据处理主机的压力,又便于各种外围功能的扩展与互联。二、体系结构1.网点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进行电子化建设,提高竞争力,其中数据集中项目是重中之重.数据集中后可以大大提高交易成功率,减少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同时也为业务统一管理和规避风险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系统整合与数据集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系统整合 根据我行城市综合业务网络处理系统的现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我行拟对城市综合业务网络处理系统进行整合,本文将对有关事宜做一介绍。 1.系统整合的原则 (1)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稳定运行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简捷的网络结构、优质高效的程序是稳定运行的保证。现系统在最初设计时仅考虑到会计、储蓄、信用卡等传统的基本业务,物理结构上机器较多、机型杂,通讯线路采用速率较低的 X.25,网络结构复杂,运行效率较低,很多新业务无法追加到综合网上…  相似文献   

5.
浅析银行业务数据的大集中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银行电子化及银行业务数据大集中的演变和发展历程,重点从网络、存储、应用、安全、建设特点等方面分析和说明了数据集中的技术特点,从管理模式、业务应用、营销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分析和说明了数据集中的业务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总行的统一部署下,江苏建行于2001年进行了全省数据集中项目建设,将全省的会计、储蓄、信用卡、个人贷款等业务数据全部集中到省行的4台主机。数据大集中后,系统联机业务峰值80笔/秒,高峰期间的批量业务达到60万笔/天。数据集中系统中的批量业务处理子系统,使用了InterConnec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今天,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节约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降低应用系统的复杂度、防范业务处理的风险,纷纷将对公、对私业务数据集中到一级分行或总行.由于系统结构的改变,利息计提系统开发的方法和设计原则都较数据集中前有很大的不同.该系统是在全省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开发的,利用柜面系统产生的客户数据,测算对公、对私存款当前或未来某个时点应支付的存款利息和应付利息率,真实地对银行的利息支付状况做全面分析,对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进行预测,从而更好地掌握全行的盈亏情况,为行领导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银行以分行为中心分布存放数据的模式下,各分行根据自身需要各自开发了业务查询系统,所用的系统平台和实现方式各不相同,由此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开发,导致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难以适应数据大集中模式.因此在数据大集中模式下,非常有必要开发一套全行统一的业务数据综合查询系统.福建兴业银行科技研发中心为支持总行与各级营业机构及时了解业务经营状况,实现业务经营的查询与管理,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Web方式的业务数据综合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大集中凭借其能有效拓展业务发展空间、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新产品研发周期和推广速度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然而,数据集中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的集中。系统运行、网络通信、设备完好率、数据存储、系统变更、人为操作、电力供应以及风暴、雷电、火灾、地震等因素都影响着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数据集中后计算机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已成为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焦点之一。一、数据集中后安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现有计算机安全组织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数据集…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银行业各类客户的经济活动方式和地域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户结算半径的扩大,要求银行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结算和支付手段,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打破传统的基于省域范围甚至更为分散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依托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实时的、全国性的金融产品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正经历着客户由单纯积蓄性需求向功能性需求转变的变革,市场营销已成为各家银行追求竞争优势、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个人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是指在选定的个人银行业务目标市场上,针对不同的内外环境,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手段,形成总体营销策略,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信贷业务的技术应用一直倾向于业务管理、分析及风险控制方面的开发。而风险控制、分析、预警的关键在于数据, 没有一个全流程操作控制的系统,就不能保障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因此,建设一个基于操作层面,面向全行信贷人员日常操作,全面覆盖受理、审查、审批、贷后监控、五级分类等全流程信贷业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可以实现在过程中录入、审查数据,依赖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审批、发放、贷后管理,通过在系统中反复使用数据,达到审查数据、保证系统中数据准确性的目的。 一、系统开发背景1. 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现状(1)经营…  相似文献   

13.
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利用技术、信息、机构、信誉等优势,在存贷款和投资业务以外,代替客户承办代收、代付等收取手续费的经营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间业务逐渐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和主要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认识的不断深入,结合金融工具创新的中间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成功推出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记账式国债以来,又分别于1994年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开办了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凭证式国债,于1997年开通了全国金融机构间债券市场。自此,中国的三大国债市场———交易所国债市场、柜台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长期以来,三大国债市场呈“诸侯割据”状态,造成资金流动受阻,债券市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利率风险得不到有效规避。为解决这一难题,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5号令发布了《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触发的体制和机制的转型加速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各类业务拓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需求犹如井喷不可抑止,信息安全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一、储蓄事后监督业务现状目前,大多数银行的储蓄事后监督业务采用手工监督或手工与微机并行的处理方式。以交通银行为例,交通银行大多数分支机构的储蓄监督系统采用事后集中监督方式,即所辖同城机构前台日间业务产生的各种票据在当天的日结封包后,上送至分行监督部门,并于次日  相似文献   

17.
随着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由单机版、网络版发展到现在的大型机群协同集中作业,相应业务数据也由以前的分布模式演变到现在的高度集中模式,由此也带来了系统管理的集中和风险的集中。如果核心生产主机一旦发生宕机事件,银行将面临所有网点及业务的停顿,更为可怕的是可能丢失业务数据,其结果不堪设想。因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为了保证银行核心业务系统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建立一套完备的业务系统备份恢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银行一级分行采用机群方式实现核心业务数据集中后,该怎样实现系统的备份恢复方案作个…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我行会计业务稽核工作一直沿用对会计和储蓄业务进行事后集中稽核的方式,即通过再次录入凭证,对流水账进行核实,以起到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总行数据集中工程的启动,这种延续多年的管理和稽核模式已不能适应我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如何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改革原有的稽核方式,切实提升内控管理能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The thesis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offshore banks are branches of the major U.S., British, Swiss, German, Japanese, etc., banks situated in ‘monetary havens’ jurisdictions in which they are subject to minimal regulation, especially to requirements that they must hold non-interest bearing reserves against their deposits. Each bank determines the maximum interest rate to pay on offshore deposits as a function of the maximum interest rate on domestic deposits and the implicit tax on reserve requirements. The more rapid growth of offshore deposits than of domestic deposits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reflects two factors — the implicit tax on domestic deposits has increased with the upward movement in interest rates and investor assessment of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 deposits has decreased. The effective reserve requirement applicable to each bank is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requirements applied to its domestic deposits and to its offshore deposits. Because offshore deposits have grown more rapidly than domestic deposits, the effective reserve requirement has decreased: the fractional reserve multiplier has increased. Because the growth of offshore deposits to domestic deposits appears highly variabl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control has decl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