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针对具有典型中部欠发达地区特征的安徽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显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阶级内部分化结构出现了新特点,收入来源发生了剧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都不断增加,而且收入结构逐渐优化。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受到经济相对不发达、农业主产区、农民工大量输出等区域性特殊因素制约,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城市辐射力、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确立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并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等一系列关键措施可能实现增收目标,以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2.
崔俊敏 《特区经济》2009,(9):271-274
本文基于河南省信阳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分析金融危机对劳务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新形势下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劳务收入、回归创业、农民工权益维护以及输出地经济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应对危机,解决返乡农民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河北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本文从分析农村产业结构、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劳动力市场等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宋惠敏 《特区经济》2011,(3):271-272
农民工经过近半个世纪城市的发展,内部差异性显现。突出表现在经济收入上的层次性分化,低中高收入农民工三阶层的产生以及各阶层文化构成、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主观认同等相关因素的差异。农民工经济收入分层化的存在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农民工进城和进城农民工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民工进城,同时,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收入不断提高的目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迫切的重大改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亿多农民进城打工,其中约1.5亿农民已经在城里安家置业。到2020年,全国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将达2亿多,其中1亿多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就业歧视、农民工素质偏低、城市化滞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有关部门调控监管不力等是造成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是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结约、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对农民工发挥的作用作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生活居往等方面诸多困难。奉化力邦村在解决农民工生活居住问题、保障农民工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并获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8.
杨丛 《广西经济》2009,(10):18-19
广西属于劳务输出大省,全区跨县以上转移就业的农民工约有760万人,其中在区外务工的约410万人,在区内跨县以上务工的350多万人。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部分市、县农民工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9.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14,(12):60-60
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指数,根本出路是推进市民化。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近日,华中师大农村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通过经济收入、健康、生活、社会、环境、幸福信心等方面30项指标,测算我国的"农民幸福指数",得出农民的幸福指数为0.5578。其中,务工农民的幸福指数为0.5563,低于务农农民0.5590的水平。对于这一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李昌龙  周焱 《科技和产业》2010,10(12):130-133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民工城市化的条件已趋于成熟,一是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化;二是农民工城市化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农民工谋生技能的提升;四是农民工二代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五是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城市化的运作条件已趋成熟。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的实质,一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工的收入问题,二是要有效解决农民工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揭示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从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农业生产经营、土地政策、农村金融市场、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拓宽农村金融投资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工在经济、政治、人格等方面表现出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我们要肯定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民的城市居民化和农民的工人化、乡村的都市化这样一些结构性转变是必然的。我们现在特别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当然研究农民工的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还好一些,但是总的说来,在目的上是要表达自己的道德同情。政策性歧视、观念偏见、利益分歧与冲突是其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从政策合理引导农民工流动、建立和完善增进社会公正的有关制度、创造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有利条件、提高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能力、尊重和保护农民工维权意识等多方面努力。农民工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对中国社会来说,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的几大要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破除"农民工低学历高收入"的认识误区为逻辑起点,详细剖析了农民工特别是从事建筑、装修等工种的农民工所谓的"高收入"是由长劳动时间、高劳动强度、高劳动风险和牺牲发展前途为代价换来的,其小时工资并不比社会其他行业同层次人员高。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民工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正相关性;从正反两方面确立了关于农民工教育和收入问题上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最后,从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人才培养的作用、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机会和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民工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身份构建遭遇困境,经济收入低,"住房问题"难解决,归属感缺乏,一定程度受歧视,权益保障缺失,犯罪率较高。文化差异对城市身份建构影响较大,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新生代农民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交往和婚姻选择,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效度,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权利及思想的表达,导致体制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身份建构的路径:了解适应城市社会文化,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城市社会沟通能力,清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研究建立在人力资本视角基础之上,将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理解为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经验资本三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健康资本和经验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显著,而教育资本的影响则不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应从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分析的国内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阐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学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分析的观点从产业特性、二元经济结构、其他体制性因素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系统地就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及其进一步扩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农民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农民工回流现象。文章运用CES经济增长模型对新形势下农民工回流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产出水平、城市工资水平、资本价格、农村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付出的成本、城市失业劳动力总量等是影响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沈阳市外来农民工的数量、来源地、行业分布、经济收入、住房以及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等进行了调查.希望其有助于政府、企业和社会有的放矢地帮助农民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玉芬 《魅力中国》2009,(31):50-50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大量失业,影响农民增收入,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的措施和产业振兴计划的实现。应对金融危机,农民增收成为重中之中。本文从不同度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民工再就业,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及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深入分析了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对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启示,主要有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营养、医疗卫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