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     
动态News要闻欧盟定调对华政策欧盟委员会10月24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发表题为《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的对华政策文件,这份文件将为今后几年欧盟与中国开展进一步合作提供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自2003年欧中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日益成熟和务实。因此,欧盟的对华政策必须保持当前所实施的“接触”与“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而且“随着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密切,互相的责任也在增长。”这份文件是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涉及中欧政治、经济、科技关系以及国际和地区合作,可谓面面俱到,但其核心是…  相似文献   

2.
关注     
News一周要闻榜萨科齐访华胡锦涛建议中法磋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发展中法关系、中欧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胡锦涛建议中法共同  相似文献   

3.
一周要言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17):26-26
萨科齐访华 胡锦涛建议中法磋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发展中法关系、中欧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胡锦涛建议中法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和地区性挑战,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及一些地区热点问题密切磋商。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讨论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逻辑与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入手,揭示出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逻辑依据,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利益交汇错综复杂,虽然美国此次全球战略调整针对中国的意味十分明显,但美国并没有足够的战略资源实施对华遏制;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本质上仍属"接触"的范畴,但在新的全球战略格局、亚太区域形势和中美双边关系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美国自身战略资源发生萎缩的情况下,它不是对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华接触政策的简单延续,而是对其既有继承又有超越的"超越接触"。继承方面主要体现在:奥巴马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都希望从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获益;都对中国崛起保持防范心理和威慑姿态;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展开全方位接触。超越方面主要体现在:与克林顿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其亚太战略和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对从中国崛起过程中获益的期望值明显增大;对华接触手段有所创新;军事威慑在对华接触中的作用大幅增强。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和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中欧领导人的定期会晤是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机制.中欧应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充分发挥领导人会晤机制的战略引领作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全力推动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欧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唯一的国际组织缔约方,但是,它只在成员国让渡的有限领域享有海洋事务的专属权能和共享权能,凭以维护和拓展自身海洋权益的手段和工具有限。因此,2007年以来,欧盟启动了海洋战略转型进程,推行积极介入域外海洋事务的基本政策。欧盟海洋战略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它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领导作用、提升它在海洋治理中的国际地位,进而扩大它"作为一个全球行为体"在国际体系中的政治影响力。欧盟精心选择了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议题、北极事务和东亚海洋事务作为其介入域外海洋事务的优先事项。这三大事项体现了欧盟海洋战略转型的三个不同维度,它们在欧盟议程中的地位以及欧盟在不同事项上的行动强度,与它们和欧盟利益的紧密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欧盟在这三大优先事项上紧紧围绕战略转型目标开展工作,已经初步展示设定国际海洋事务议程的能力。欧盟在海洋战略转型方面的努力,为评估它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从确保其权力优势地位的整体国家利益出发 ,如何应对中国潜在的挑战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 ,世界格局的变动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根本性因素。在美苏争霸时期 ,中国是制约苏联霸权的重要因素 ,冷战结束之后 ,中国处在了与美国霸权正面相对的位置 ,这就是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新的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日本众议院此次选举,如果自民党取得政权,其对华政策相对于民主党而言,会有一定变化,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应当不会一意孤行、破坏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局。时隔三年多的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再次拉开帷幕。自2006年小泉纯一郎下台以来,日本政坛经历了世界罕见的"6年6相"的怪象。日本首相的频繁更迭,导致日本国内政策缺乏连续性,使得日本经济恢复计划无法顺利付诸实施,也使得日本对外政策无法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曲阜"三孔"迎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 现年78岁的德斯坦先生曾于1974年至1981年担任法国总统,在此期间为促进中法两国关系和双边经贸合作作出了贡献.2003年2月他又出任欧盟制宪委员会主席,还担任着法国企业家协会法中委员会主席,至今仍是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的举足轻重的政治家.近年来,德斯坦先生每年都来中国访问,此次他在赴上海参加"中法经济研讨会"期间,表达了访问孔子与孟子故乡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有关国际格局的研究是分析国际形势与制定国际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确保可持续安全。作者指出,要从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全面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现状与未来。研究国际格局离不开时代背景的视角。引起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往往是"世界老二"的易位,中国可持续安全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不成为二战后以来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改变未来国际格局的真正力量是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中、美、俄、日四大国关系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格局性变化,国际战略格局演变通常与两年内发生的两件重大国际事件相关。国际格局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容易带来战争风险,非传统国际格局出现是决定未来"一超"与新兴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未来国际格局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从目前的"一极多元"格局发展为多种力量在竞争中合作的"多元共存"格局,再和平过渡到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而建立一个"后霸权"的国际体系。未来中美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2.
岳圣淞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4):26-61+157-158
针对当前美国对华价值观外交实践,认知理论指出,美国决策者认知倾向的转变促使其在对抗的二元模式下重塑了对华政策框架,导致对华各领域交往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化”特征,中美价值观矛盾迅速激化。在后冷战时期,秉持一贯价值理念的美国历任决策者将价值观因素纳入对华决策过程,并对双边关系走向和互动模式产生差异化影响,这依赖于“图式演绎”机制在决策者认知层面发挥的导向作用:基于对既往相关政策图式的借鉴,决策者得以在有限的决策空间内完成对当前情势应对方案的选择、在话语层面形成相应的政策叙事,并将其确立为指导具体政策行动的原则。作者借鉴图式理论和公共政策学叙事分析方法论,搭建起图式—叙事—政策分析框架检视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过程,尝试为价值观外交政策趋向的演化提供一以贯之的解释。研究发现,基于对“冷战图式”的演绎,不同美国决策者的主观认知决定了价值观因素对中美关系作用的方式、时机、场景及限度,其差异通过政策叙事的不断重构得以连贯呈现,并持续塑造着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互动模式。在双边关系复杂变化的当下,强化认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美认知域博弈态势的把握,并为应对美国对华竞争、管控竞争风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3,(15):24-25
在欧盟积极主导贸易新战略,以及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愈演愈烈之际,如何开拓未来中欧经贸前景,构筑中欧贸易新框架意义重大。 欧盟积极推动贸易新战略 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日益恶化的欧债危机,欧盟委员会在2010年9月出台了一份名为《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的战略文件中,勾勒出欧盟未来5年的贸易政策走势,被称为欧盟贸易新战略。欧盟贸易新战略包含六大部分,即推进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深化与美国和中国等战略伙伴的经贸关系、启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全面投资协定谈判自贸区战略,以贸易促欧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面临升级的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山 《科学决策》2006,(3):8-10
中美关系在2005年发展比较顺利,中美之间不同层次的密切交流彰显了双边互动的良好氛围。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发表对华政策讲话,提出美希望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审视中美关系,促使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讲话反映了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新调整,这一转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中美关系由此进入一个新的调整、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尝试从美国公众与精英间的认知分歧影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视角来探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摇摆的动因。作者发现,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期间,美国公众与精英在有关对华政策观的政治、经济与安全等诸层面存在认知分歧。价值取向、期待鸿沟与媒体导向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美国公众与精英间认知分歧的产生。同时,美国自身的国内经济状况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公众对华政策观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奥巴马政府推进其既定中国政策的耐力与空间,也就是在奥巴马政府寻求精英决策与公众诉求间的微妙平衡过程中,其第一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才呈现出了大致稳定基础上的摇摆性。总体而言,美国公众舆论对未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约束作用主要受到中国崛起进程及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这两大因素的影响,这一发现有利于增进我们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认知,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经营中美关系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再思考:一种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政治社会学有关抗争艺术的理论模式,作者尝试对中国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的战略行为和思维做了新的理论概括。中国在单极体系下的抗争艺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作为战略行为在现有秩序中的依法抗争以及作为战略思维对现有秩序进行反思的日常抗争。重新思考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应该超越维持现状和修正主义二分法。中国学习和接受既有国际规范只是社会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如何影响国际规范的演变则是社会化过程中尚待理论化的另一方面。中国正积极探索未来国际秩序的若干模式,其中,协商秩序作为一种国际秩序的理想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河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8):4-30+154-155
分析美国当前对华政策需要在战略逻辑上回答两个日益凸显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拜登政府一边反复表示“无意改变中国”,一边加强对华打压;二是为什么拜登政府高度重视中美经济竞争,但又以台湾问题为杠杆急速强化针对中国的安全联盟。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将遏制定义为对直接塑造对手意图和行为的预期较低、更重视削弱对手行为能力的一套战略逻辑,则可以看出美国对华政策已由以强制为主转为以遏制为主,种种“无意改变中国”的表述正是这一转变的表现。针对第二个问题,拜登政府的对华经济和安全遏制并非彼此孤立,它们分别是美对华战略竞争中的长期优势策略和短期保障策略,并且正因为抱有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认知,才更需要加强威慑。拜登政府还在同时推动对华遏制与战略收缩,在规划安全遏制时更重视动员盟友和维护信誉,这促使其大踏步地将台湾问题多边化。从较为系统的遏制理论视角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能更好地认识到其转变和遏制政策本身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对遏制概念“去魅”:遏制仅是一种战略逻辑,并不必然意味着不可逆转的持续冲突和关系危机。  相似文献   

19.
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和中美关系的新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什政府上台一年多了,其实行的对华战略和政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回到历任总统对华政策“先硬后软,前倨后恭”的老路上去,而是与前几任政府有着重合的同时,更多地展现了新特点。在美国追求“一超独霸”战略目标的新现实下,布什政府把中国定性为挑战美国霸权的潜在对手。虽然“9·11”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改善只是美国在反恐大业上有求于中国合作情况下产生的,所以这个“回归”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一种“双重性”特征,即言辞缓和,行动强硬。  相似文献   

20.
研究抗战后期美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原因,有助于研究战后中美关系演变。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上奉行“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原因和研究冷战初期国际政治背景提供了佐证。对于深入研究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实质和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加深对当代中美关系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