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述了管仲、计然、范蠢、李悝、商鞅等15位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提出的粮食经济观,以及推行农业粮食的变法措施:一是简述了"重农抑商"和"重农厚商"理念的演变;二是简述了"积贮"理念,以及粮食"常平仓" "义仓"制度的变迁;三是简述了"贵粟"政策,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粮食生产和销售的效应;四...  相似文献   

2.
重农抑商是贯穿我国封建时代的一条重要的经济原则。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确立重农抑商,历经各个朝代,重农抑商不仅为我国封建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却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主要表现在抑制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法治思想等方面。而这些表现在现代中国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到些影子。本文以社会发展基本原理出发,探析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经济经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和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性和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必然性,探讨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史文摘     
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史学界普遍把重农抑商政策作为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纠某些偏颇之说,以求公允、符实的评价。(一)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虽然贯穿始终,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抑商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春秋时期,不少君主推行了重商政策,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起用法家鼓励耕战。秦统一六国后,表面上似乎继承了先代的抑商政策,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在政治上还对某些大商人予以宠遇、优礼。汉初为了恢复与发展生产,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商人课以重税以及三令五申重本轻末,是当时自然  相似文献   

5.
对于先秦的重农思想,学术界曾进行过广泛的探讨,但近年来这一专题研究有些沉寂。本文立论再探,旨在从理论上分析阐明先秦时期重农思想的完整体系已形成,即业已成型;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重农”势必要求“抑商”,“抑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重农”与“抑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完整意义上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粮食安全思想的萌生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先秦后期铁制农具与耕牛的运用,井田制的瓦解、田税制的诞生,促使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并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同时,由于诸侯割据,相互征战,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特别是这一时期粮食贸易已经相当活跃,以牟利为目的的粮食囤积也很普遍。因此,粮食储备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战略性地位日渐突出,重农积谷成为当时的时代要求,并引  相似文献   

7.
以农为本、重农轻商是自秦汉以来的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国策,宋代亦然。“国之大本,足食为先”,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非农业消费人口的激增,宋代的粮食商品率有一定的提高,而赋税收入又远远不能满足宋朝政府“足食”的需要,于是,大力发展官营商业,通过商人从市场上获取粮食,就成了政府粮食消费的必不可少的来源。有鉴于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粮食流通政策,使封建国家得以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为“重农”和“足食”的政治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从封建社会生产力看“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农抑商”是探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一项农业政策,它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结合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析“重农抑商”如何由保护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成为阻碍农业的发展,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清初东南区域出现了粮食过剩的情况,于是,许多农民转而进行经济作物及手工业的商品经济生产,使东南经济日趋活跃,出现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然而,小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导致东南区域粮食减产,乃至成为缺粮区,粮价飞涨,老百姓生活困难,出现了闹赈、禁粜、抢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清廷为解决这些问题,拨款运粮至东南赈济灾民,赈济成为国家财政最大的负担。面对这些问题,东南人民出现了两派意见:儒生与城市平民主张禁止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粮食生产,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官府支持这种政策。可是,农村的农民与地主为保住较高的利润,却反对所谓的“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官府禁种经济作物的政策无法贯彻。不过,清代中期东南区域发生的社会动荡也说明,缺粮至少已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嘉道时期东南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粮食银行"是市场经济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它将"储粮于户"变为"储粮于库",促进农民增收,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并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同时加快了粮食产业化发展。"粮食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粮食流通模式,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但同时"粮食银行"也面临比传统粮食代储企业更多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粮食银行"存在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控策略。一是健全创新"粮食银行"盈利模式、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以确保可持续经营;二是运用期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工具来削弱市场风险;三是通过政府监管、出台法律、行业自律来降低法律风险;四是制定"粮食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粮食备付粮制度、风险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最低限额制度来缩小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是中央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国家政策确定的其他方向,是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地方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绩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文件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新时期"三农"发展始终,破解新难题,厚植新优势,全面开创农业现代化崭新局面,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  相似文献   

13.
<正>粮稳天下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粮稳天下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发展粮食产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重粮、重农政策日渐完备和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的前提下,粮食产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成为决定粮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重农抑商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一条主线,是维系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型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演变的特征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作为国家粮食产销平衡区,云南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本地区粮食基本自给。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多元开发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总体呈现"小稳定、大变动"的调整演变格局。文章通过对云南各地区地貌、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呈现向坝区集中、由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向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转变、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存在显著的粮食商品化差异等特征,粮食主产地区对云南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贡献和影响力日益增强。该文通过对成本收益、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人地矛盾突出、与粮争地,"重农抓粮"考核机制不完善分别是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变化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和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 加大重农抓粮力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改变.只有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才能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党中央十分重农强农,已连续发出了四个一号文件,每个一号文件都定出一个主题,导向作用强;每个一号文件都有"真金白银"的重农政策,连续性、直接性、有效性强。可以说,这几年是农村发生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山东省德州市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意识,紧盯粮食安全责任考核"风向标",强化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建立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广泛调动了全市重农抓粮、保供稳价的积极性,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了基础,粮食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