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对以美元为本位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从探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起始,分析了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而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在条件逐步具备的情况下,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样也会面临"三元悖论"和"特里芬"两难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2008年6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题为"东亚共同体:制度构建与区域认同"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专家及学者应邀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与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分别主持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从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经济与文化的视角对东亚共同体构建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的探讨与交流,现以笔谈的方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较多集中在货币供给方,国际货币供给的实现条件与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但在国际经济领域,货币是由市场上所有国家公共和私人代理人的决策和行动决定的。由于货币竞争格局的变化,交易网络的扩大,货币需求方与经贸伙伴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针对特定地理区域的货币需求维度的研究亟待充实。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往来在近十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国际货币寡占市场结构出发,以拉美地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对象区域,作者认为,人民币在拉美地区流通域的扩展不仅面临着自身竞争力的约束,从需求角度更受到拉美地区宏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政策及政府治理等因素的影响。综合目前人民币的影响力与拉美地区国家的发展状况,人民币实现货币替代的可能性并不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中拉金融合作是扩大人民币在拉美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增强与拉美地区贸易投资联系,在拉美扩大人民币交易网络等都将促进人民币在拉美地区的国际化。当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币自身的稳定性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IMF公布的1999~2012年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数据库,文章建立了一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的国家结构差异。主要结论是:发达国家选择储备货币时更重视经常账户差额、出口比重等经济效益因素,而发展中国家选择储备货币时更重视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等总量因素。对人民币储备地位的模拟分析表明,2009年以来人民币在世界储备资产中的比重有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虽然美元在区域内仍然扮演重要角色,但人民币在东亚9个经济体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排序基本上呈现地位稳步上升的趋势,而日元的权重则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虽然东亚经济体目前都还没有正式宣布把人民币作为钉住货币,但在实际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东亚区域内一个至关重要的隐性货币锚。  相似文献   

6.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拉开序幕以来,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并在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对人民币增强国际使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主要集中在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又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不完全一致。面对不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育程度与单纯的市场逻辑不太匹配的现实情况,作者试图从外交关系也即政府间关系的角度,既包括传统的政治外交关系,也包括新兴的经济外交关系,来解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逻辑。通过对2016年35个人民币离岸市场横截面数据的计量分析以及对英国和美国、日本和新加坡这两组案例的求异定性分析,作者发现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不完全是一个自然的市场现象,政府间外交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影响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政府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合作的推进能够为市场行为体的相关货币行为提供重要激励,而政府间合作的滞后则会钳制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不过,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倒逼政府间政治和经济外交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美元作为主权货币国际化,在适应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其内在矛盾成为世界经济失衡、汇率大幅波动以及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因素。解决美国主权货币国际化助推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问题,需要美国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还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改革,从美元主导的单一货币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美元、欧元以及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共同构成代表和主导北美、欧洲、亚洲等三大经济圈、覆盖全球经济体的国际货币体系。研究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内在矛盾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发展路线的历史逻辑,对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理论和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货币功能的角度出发,利用1999~2015年国际债券发行总额流量数据,对影响国际债券币种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惯性效应、网络效应和外部币值稳定性对国际债券发行货币币种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这体现了货币的支付媒介功能和价值储藏功能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债券发行币种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惯性效应消失,网络效应的作用也明显下降,但币值稳定性的作用始终显著。目前,人民币在价值储藏这一国际货币功能方面的欠缺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文章建议应进一步放开外汇市场准入和产品交易限制,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市场供求的力量为人民币汇率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以此促进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和投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抓住国际货币体系大变革、美国的金融模式失去吸引力、中国国际金融实力显著提升这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等措施提升我国国际金融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接连发生的世界经济失衡、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等事件使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又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分析现行货币体系中中俄两国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为基础,探讨中俄两国在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本币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协调人民币和卢布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期有益于增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国家金融秩序建设与改进中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货币体系不仅具备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性规则)和基本功能(减少不确定性),而且还具备制度的本质特征(公共品)。纵观国际货币体系史,无论哪种国际货币体系,其正常运转都得依赖于国际合作。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使得作为公共品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够在"无政府"状态下达成合作与合理秩序。霸权衰落后的国际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各国的国内协调与国际协调权衡或决策的内生需求,并可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既取决于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又离不开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尤其是美国)与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合作。国际货币制度合作的路径取向应是从区域性合作到全球性合作。无论是为了寻求多边世界的合作还是作为利益的相关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都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程,其突破口在于推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地位和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造成的美元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面对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目标的系列对外货币金融政策,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加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3.
黄金非货币化为美国长期、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提供了条件。这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膨胀,也为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欧元诞生导致国际储备货币的"双本位"格局,美欧两种主要国际货币的竞相滥发以及小国货币的从属地位,引发了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此,必须建立一个能够顾及各国利益的国际货币体系,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货币权力是主导权力,通过培育目标国对母国的货币依赖,母国可以获取与其政治经济实力相适应的货币权力。货币依赖取决于全球经济的主要状况、母国及目标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不对称关系。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是通过选择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战略支点,培育对人民币的货币依赖,逐步脱离美元霸权。作者分别从战略资源、政府独立性、国家金融力量三个方面衡量目标国(地区)抗衡美国的实力基础,从政治外交关系、货币金融关系两个方面衡量目标国(地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设计了16个具体指标,编制了人民币离岸市场战略支点指数(ROMSSI),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全球战略布局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认为,英国是全球目前最具优势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目标国,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英国强大的金融优势、敏锐的竞争意识、强烈的共赢意识以及退出欧盟的冲击,引导欧洲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方略是运用经济领域的政策工具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也是国家货币实力向国际货币权力转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经济方略在国际货币权力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有待深入探究。经济方略由操作方式和政策工具两个维度构成,操作方式可区分为放任(无为而治)、激励(以利相诱)、协商(共商共谋)、保护(以邻为壑)、胁迫(以害相逼)和制裁(经济武器),政策工具涉及金融、贸易、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多种经济政策手段,包括贷款、援助、贸易优惠或壁垒、技术支持或限制、汇率政策等。货币实力、权力意愿、对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方略是国际货币权力生成机制的四大构成要素,其中,实力、意愿和政策目标冲突性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国家对经济方略的选择。通过对美元霸权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力固然是美元霸权形成的基础要素,但美国政府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经济方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民币国际货币权力形成的过程中,中国既要注重自身经济方略的选择,也要关注美国如何运用经济方略压制人民币国际货币权力上升。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意义及可能性。认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的一种有利于中国的配置。由于多元世界货币的竞争态势决定了人民币在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而,规避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永久性地稳定人民币的币值,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随着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必然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和VAR模型,从经济冲击对称性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中国-东盟各国在经济开放度、经济周期同步性、通货膨胀相似性等方面具备货币合作基础。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6国的供给冲击对称性较高,货币冲击次之,需求冲击最差。中国-东盟具有深入开展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但未来还需克服政治障碍和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货币国际化定性及定量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了国内缺少直接对人民币进行实证分析的例子。虽然有作者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定量预测,但均是基于国外货币国际化回归结果进行的预测。文章使用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国际化的条件对人民币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在多元回归下难以达到显著,在一元回归下则发现中国的经济实力、贸易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货币惯性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显著线性关系,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及发展状况的阐述,以及对现今世界三大货币国际化过程的剖析,本文作者得出的观点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过程除国家综合实力外还需要历史时机,而全球目前正在面临的金融危机创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理想时机。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货币互换与人民币的国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峰 《特区经济》2009,(12):67-69
次贷危机不但重创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金融危机还导致持有大量美元的一些国家经济受到拖累。而为了缓解对美元的依赖,不少国家减少所持美元,使用其他货币进行国际支付与结算,而"坚挺"的人民币对它们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人民币货币互换正是我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步。我国完全可以利用人民币货币互换率先在中华区①实现人民币的流通,而后再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