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从研究每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不同背景及措施入手,研究该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深入探讨了该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造成冲击的途径:分别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利率汇率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两个途径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并进行预测。通过分析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的通货膨胀带来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防范正在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造成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逐渐退出了其自2008年来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频繁.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如何?本文以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美联储的持债规模和上证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一年期Shibor数据为样本,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人民币具有贬值的压力;对上证综合指数有负向冲击,我国上证综合指数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期间会降低;对一年期的Shibor有正向冲击,一年期的Shibor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期间会上浮.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STR模型考察了2005~2011年期间人民币汇率预期对股票价格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的过度升值预期会造成国际收支恶化,进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而人民币汇率的"渐进式"升值预期才会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当货币政策紧缩或过度宽松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对股票价格产生负向影响;当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影响。政策建议如下:政府部门要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从而减弱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过度升值预期,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应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进而有效地维护股市的稳定,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当前单边主义货币政策的盛行,国家间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和约束机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主要经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国家间传导。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冲击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也给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带来通胀压力,而中国这样汇率制度相对固定的国家更容易受到来自外部扩张流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然  苏治 《金融研究》2012,(6):95-109
国际游资跨境频繁转移冲击经济稳定性问题是当前金融学研究的热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国际游资加速流人中国。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游资流人中国的趋势出现拐点。是什么决定了国际游资的跨境流动呢?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国际游资流入的影响真的如很多人预测的那样显著吗?论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流入我国的游资规模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外利差及国内资产价格之间内生关系的四重套利模型,并利用边限协整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利差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内均与国际游资流入有显著的关联性,且房地产市场对国际游资流入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大;股票市场仅在短期内与国际游资流入存在瞬时关联性,长期关联性不显著;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国际游资流入之间无论是在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快速升值阶段,还是量化宽松政策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劲阶段,在长期还是短期内均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汇率与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的相互关系。再通过分别检验彼此相关系数,验证汇率对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影响的方向以及程度的大小。通过计算,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大宗商品价格正相关,与黄金价格负相关,与原油交易价格正相关。因此,我国应该利用人民币升值,购买以外币计价的大宗商品;关注人民币升值引起的游资流入以及对国内商品及资产价格的影响,加强对境外流入资金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石油等能源安全,让人民币汇率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2021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国内对输入型通胀的担忧。在此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选取7个代表性行业数据,通过构建ARDL模型和ECM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我国进口价格传递效应的非对称性和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人民币汇率与进口价格负相关且传递效应不完全,长期传递效应大于短期传递效应。第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要小于贬值的传递效应。第三,人民币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进口商品定价权和企业的议价能力差异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的1998~2011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历程属于相机抉择。VAR模型实证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数量与价格工具对于控制通胀是失效的。外汇储备较货币供给增速对通胀的冲击更大,利率提高与汇率加速升值对于通货膨胀不是抑制而是适得其反。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利率传导及汇率传导不畅,而成本传导机制效应显著。本文提出应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非常规方式稳定物价并结合信贷政策调整货币供给结构;长远来看还需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价格工具作用,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和必须降低外汇储备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1996~2010年我国企业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的面板数据,对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影响因素从传导机制、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1996~2010年间劳动力工资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推动中国通胀的两大重要成本因素。其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主要通过企业生产要素价格推高我国通胀,而国际油价则通过企业劳动力成本推动国内通胀;另外中、西部地区通胀来自劳动力成本的压力较为明显,但东部地区压力相对较小;同时中部地区通胀能够有效地避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而东、西部地区通胀却遭受较为严重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整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FIGARCH),本文研究了考虑金融因素情况下量化宽松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直接影响,以及量化宽松通过金融市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量化宽松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溢出性、非对称性和长记忆性,即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在政策实施后得到加强,量化宽松政策对大宗商品市场有显著影响,且呈现行业性差异,大宗商品市场的典型长记忆特征得到显著增强,冲击造成的市场波动将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误差修正(ARDL-ECM)模型实证考察了2007年1月至2022年3月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内我国通货膨胀存在较明显惯性,且产出、国内货币供应量、美国货币供应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及汇率等因素均对其存在较显著影响;长期内涉外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国内因素。鉴于我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特征较明显,本文提出应加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作用机制和传递渠道的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形成合理市场预期,降低外部因素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近期国内国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很高。中国央行已在2005年7月21日调整了人民币汇率,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实证的VAR模型,初步讨论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指出我国应妥善采用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汇率改革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3.
石峰 《海南金融》2016,(4):12-18
本文基于小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使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通过引入贸易顺差及其观测值,发现以下结论:央行的货币政策考虑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入贸易顺差后,实证结论更加支持这一观点;外部冲击是引起我国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世界产出冲击很好的解释了我国产出和净出口波动,而世界通胀冲击则能够很好解释人民币汇率波动;内部冲击,如技术和央行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内对我国产出和净出口的影响不大,但货币政策冲击能够部分的解释CPI等名义变量的波动;人民币存在汇率脱离现象,汇率波动对净出口的影响较小,因此仅依靠人民币升值无法有效消除我国的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价值量表和相应的数量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通过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各部门以及社会生产不同环节价格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口产品本币价格对汇率变动反应完全的情况下,人民币升(贬)值1%将引起的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下降(上升)0.2%左右。但是由于进口产品本币价格对汇率反应不完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升、热钱流入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空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汇率政策不适宜承担过多的反通货膨胀职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背景,认为它是美国实现经济复苏的不二选择,而较低的物价水平则是该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本文的研究认为,本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使中国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中国将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压力也将会加大,中国外汇储备也将面临大幅缩水风险。最后,针对二次量化宽松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国内生产的成本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了大量利益。出口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持续顺差带来的本币升值问题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难。虽然汇率升值可能造成出口部门竞争力下降,但是,理论上讲,汇率的升值也能够缓解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且能够降低进口原材料价格,从而降低国内的生产成本。然而,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减缓通胀压力,相反的,升值一直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国内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的联动越来越明显。本文从人民币汇率预期、资产价格和物价的关系入手,研究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对我国国内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成本的上涨,即成本优势的丧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8年10月—2021年10月的月度数据,探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机制方面,考虑到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上传导的方式,本文将汇率和贸易作为主要渠道,并加入金融渠道作为补充,分别代入VAR和SVAR模型中进行验证,以更全面地反映中美间的传导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的确会受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美联储逐步扩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中国物价有上涨的趋势。而当美联储采取加息等措施时,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但是这种压力并非是长期的,大约在5—6个月后逐渐减弱。同时,本文对疫情后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单独分析后发现,由于中国及时采取稳健措施,此轮的影响较之前而言并不明显。对此,我国应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监测;合理引导和管控国际资本流动;加强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化的预测、监控和应对。  相似文献   

18.
梁珊珊 《海南金融》2011,(6):18-20,3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我国为应对危机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外因素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凸显.除了货币因素、大宗商品的输入性影响、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外,公众通胀预期对通胀本身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过扩展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对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胀的相互替代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了1983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人民币/美元汇率和中国通胀率的时间序列行为。经验研究显示,在缩小中美之间价格差距的过程中,结构性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有着相同的作用。人民币外在升值压力与国内通胀并存的问题,对于宏观经济平衡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我们认为,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的合适政策搭配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并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年10月~2014年3月的30个工业行业出口面板数据,运用FGLS方法,根据不同工业行业要素密集度考量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工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呈现出显著负面影响,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美国实际工业产出对我国三类工业行业出口呈现出显著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