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超额货币"自从被提出来就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关于其成因的理论假说有很多种.本文通过对费雪交易方程式的修正,并利用1984至2004年的数据对修正后的交易方程式进行验证,从而很好破解了中国的"超额货币"之谜.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效用偏好函数,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偏好在内的货币供求非均衡计量系统,对我国1999—2011年季度数据的加权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显示,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现象,国家效用偏好使政府在货币化进程中获得了大量的金融收益,这些成为推动超额货币供给增长的重要诱因。因而,控制超额货币引致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一方面需要规范我国债券市场的承购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对投资领域的结构调控。  相似文献   

3.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通过证实和证伪不断创新的过程。西方各流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建立时对货币经济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刘的变化,用旧理论解释新问题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在对西方宏观货币需求函数单方程模型进行精确表述和分析的同时,根据对我国转型时期产权变迁、市场深化、金融发展和货币需求关系的分析,提出新的单方程理论货币需求函数,以期对“超额货币现象”和“货币需求的不稳定”等货币经济难题做出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华欣 《全国商情》2005,(3):29-31,3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过度虚拟化,致使我国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之间出现了异常关系,即"中国之谜"现象.本文首先对"中国之谜"现象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然后运用不确定理论对中国之谜现象加以理论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伟 《西部金融》2005,(4):15-18
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超额货币现象",即各层次货币供给增长率远大于实际GDp和物价的增长率之和,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结果,有的认为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结果.本文首先对产权变迁、市场深化和金融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根据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货币流通速度持续走低是经济金融结构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对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的货币需求。因此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供给规划和货币政策操作时必须考虑到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适应。如果忽视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实施货币供应调控,将会导致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使得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选取1991-2010年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货币滞存法”测算我国的超额货币。运用ADF检验、协整检测、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存在超额货币现象,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正向冲击,影响持续时问一般较长。在此基础上,提出冲销超额货币,平衡货币供求,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交易方程式出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超额货币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在对既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的分析和实证检验,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背景下,制度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对我国居民的货币需求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远瞻视角的预防性储蓄等经济行为是造成我国目前准货币急剧膨胀、经济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由于便捷性和收益性,数字支付迅速发展和普及,加速了货币的流动、加快了不同层次货币转换的速度,减少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交易性货币需求;降低了流动性较高的M0、M1等层次的货币供给,增加了货币流通速度和数字支付体系内实际发挥货币功能的工具数量,从而在总体上推动了货币供给流量规模的增加。数字支付引起的货币供给结构变动和货币供给流量的增加,以及引起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减少,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出现差额,这一差额的增加体现为数字支付体系中高流动性、高收益性的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数字支付引发的货币供求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准确统计数字支付规模结构及其体系内的各类金融工具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巨大的的波动。因此对货币供应量作出合适的预测,无疑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正是从货币需求出发,对中国货币的需求量作出回归。假定供给和需求相等,从而得到合意的货币供给量,以期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目标相关程度高,具有较好的可测性、可控性;在中国实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单一货币规则是可行的;严格执行货币供给量与相关经济目标挂钩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助于确保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货币供求动态均衡是经济增长的前提。人民银行孝感市中心支行积极贯彻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优化信贷和现金结构,调节市场现金流通。2008年上半年,孝感市现金流通效应良好,市场现金流通呈净回笼状态,现金投放和回笼的数量及结构呈现季节性、居民理财性、企业市场营销性、内控制度管理性、政策调节性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状态,有效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稳健协调发展,防止市场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以实现全年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不对称性质,而市场经济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供大于求不对称现象.其内因是需求动力弱而供给动力强.这可用两种新论点来解释:一是在货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物品专用性边际效用递减较快.同货币通用性边际效用递减较慢之间产生矛盾所致;二是将历来分开研究的供求关系和公私产权性质结合起来研究发现,不同的产权性质由于产生不同的交易价格而同供求动力的强弱存在密切关联.只有不断地产业创新,才能克服上述不断出现的供求不对称矛盾以及专用性物品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弗里德曼假说。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减缓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加剧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货币供应量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货币供应量变动能够引起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而且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作为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自1984年开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通过对中国1984-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进行单位根平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发现以下结论:(1)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国经济起的作用在短期和长期内都是非中性的;(2)通过货币政策的数理模型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呈波动性变化,但是自1997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波动区间逐渐减小且多在货币政策目标区间内;(3)通过构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VAR计量模型发现,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货币供求对国际储备需求影响的机理入手,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理论来分析货币市场非均衡下中国外汇储备的动态优化与调整。通过建立我国外汇储备、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调整方程,估计外汇储备和货币持有量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分析了外汇储备需求与货币供求等相关经济变量的长短期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家以“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货币紧结论、金本位制论、联系汇率论、结构论等阐述通货紧缩的起因。从其本质来看,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从触因来看,通货紧缩是宏观调控与经济运行失调的产物。我国的通货紧缩有其特定原因。长期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是通货紧缩发生的产业结构原因;1994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幅和货币流动速度的下降,是通货紧缩发生的货币原因;政策调整滞后及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是通货紧缩继续发展的政策原因;经济体制转轨过渡,是通货紧缩发生的制度原因;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趋势是我国通货紧缩发生的国际背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民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亏损是导致通货紧缩的微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中国金融深化之间存在着深层次关系。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说明金融深化整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很明显;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有力的支持;通过调节货币市场的货币存量,可以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发行和控制,不仅有着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的压力,而且会受到投机性货币需求与非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困扰;投机资本的走势对于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及效果,有着深刻影响;而消费行为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则更为深刻地影响着资源现时与跨时的最优配置。研究通货膨胀中的货币、投资与消费行为的特点,不仅对于研究通货膨胀的起因与治理对策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探求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