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调的角度提出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2.
居民日常出行既反映城市人口转移与集聚的真实路径,也体现着城市不同空间的使用强度差异。基于深圳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研究从出行规模、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SPSS的K-MEANS聚类方法将市域482个交通小区划分为高热、次热、低热三类区域;由此识别出全市三级出行中心,三条出行走廊和五个出行组团,并将深圳城市出行总结为"多心多廊组团式"空间结构;最后从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出行空间模式、城市出行中心与建成环境中心体系比较、五大出行组团发展差异等方面总结了深圳城市出行空间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居住和就业是构成城市空间的两大基础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职住空间的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时期"职住混合型"的"大院制"向市场经济时期"职住分离型"发展阶段的转变。伴随城市空间和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中心"退二进三"和旧城更新等用地调整政策加剧了职住空间的分离状态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在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未能得到有效引导的前提下,引发了目前在全国城市带有普遍性的交通拥堵、出行时耗变长等诸多"城市病",降低了城市空间的运行效率。研究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职住平衡的概念、内涵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其理念关注的重点,结合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探究存量背景下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优化策略,以达到缩短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重构城市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5.
尚时羽 《价值工程》2015,(10):258-262
交通系统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出行活动舒适、安全、便捷、准时、经济地到达目的地的要求,可以采用可达性这一指标来衡量。现有研究多是从交通供给角度测度可达性可以给交通使用者提供怎样一种服务,不足以从微观角度衡量个体到达某一区位的机会和能力。本文试图从个体出行需求角度出发,运用随机效用理论,将出行者出行行为看成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构建基于居民出行需求的个体可达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保护与社会公平——基于居住者需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街区保护注重原真性,在缺乏科学合理的历史街区更新措施的情况下,历史街区通常被原封不动地"保留"。通过对常熟市历史街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由于政府缺乏合适的改造方案,常熟历史街区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住区,导致居民在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两个方面均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在居住者需求和意愿方面,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市政设施完善和异地搬迁等具有强烈的改造愿望。因此,认为在强调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街区内的民生问题,保障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8,(7):30-34
城市土地集约化,地块功能多样化快速发展趋势促使更多城市综合体涌现,因综合体内不同功能用地错时停车及多目的出行的泊位共享特性,停车总需求可适当减少;本文通过停车调查,考虑不同功能用地停车需求时间变化的差异性、出行者同一行程内访问城市综合体内不同功能用地的数量以及不同功能用地的泊位供给形式三个方面,结合区位系数及目标年停车需求变化系数修正,建立城市综合体共享停车需求预测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综合体实际停车需求,为城市综合体的停车配建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生活基础设施落后,建筑和小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居民生活品质下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文章阐述了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中,运用整合空间,功能重构和文脉延续的空间改造途径,这些改造途径改变了历史街区原来混杂的空间结构,使宽窄巷子充满新的街区活力。  相似文献   

9.
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上海市为例,运用最小邻近距离分析方法时研究区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结合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需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各街道居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定序变量相关分析和因子空间叠置分析两种方法定量测度了研究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可达性水平总体上较高,超过半数的居住区出行不足1000 m即可到达一个公园,超过70%的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2)在街道水平上研究区公园空间布局总体上比较公平、较为合理,可这性水平与需求指数呈显著相关,很高或高需求的街道70%左右均具有很好或好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中,网约车作为新兴出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通过构建城镇居民出行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居民出行需求的变化,同时将网约车相关数据与其他公共交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网约车的出现使得城镇居民出行方式得以丰富,替代了部分出租车需求,并使居民的出行消费理念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出行能耗。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协调好这种关系可以作为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路之一。首先分别选取代表城市交通可达性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主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这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再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模型计算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度指数,最后对2007-2012年北京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07-2012年期间北京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度在逐步改善,但是两者始终没有达到良好协调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市交通可达性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2007年中心城区居民出行调查结果,中心城区居民以回家为出行目的的出行占近半数;此外,上班出行是石家庄市区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住宅区外停车需求主要源自行政办公、商务、服务、交通枢纽的机动车交通出行,它与机动车增长和出行率密切相关。结合未来石家庄中心区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  相似文献   

13.
刘朝青  钱智 《中外企业家》2012,(10):168-16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宜居城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严重影响到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本文从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特征、偏离度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并提出优化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的建议,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经历了由服务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的城市改革,使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功能地位得到强化,部分城市开始从生产性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型,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空间重组和功能转移。本研究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第三产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和主要时段第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状况,从产业链、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四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5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其2000~2010年的样板数据,分析人口密度与居民出行能耗的关系,并通过STIRPAT模型评估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城市空间形态和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居民收入是影响我国典型城市居民出行能耗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城市空间形态要素。2人口密度与人均出行能耗呈显著负相关,与欧美城市相比,我国典型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更显著。3当人口密度大于200人/hm2时,其对出行能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建成区面积对出行能耗的影响不显著,万人公交车保有量的提高会导致居民出行能耗升高。4当人口密度小于200人/hm2时,建成区面积是影响居民出行能耗的关键因子,建成区面积越大,居民出行能耗越高;万人公交车保有量的提高能有效抑制居民出行能耗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660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效率分析,在总结和分析了传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极是大型化,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人口100万-400万);另一极是小...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7,(17):38-40
城市的道路是城市功能与结构的组织者和划分者,承担城市的骨架功能。随着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道路交通量的要求越来越大,道路的扩宽街区尺度的增加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城市中原本绚丽夺目繁荣热闹的商业综合体渐渐变得萧条,小街小巷的生意依旧红红火火。作为城市的规划者,研究城市道路网规划形成的街区尺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城市经济商业需求的角度也就是商业设施的使用者对不同商业规模的需求对街区尺度的大小以及商业分层次布置进行研究。宜人的街区尺度,有层次的布置商业活动不仅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是经济健康有机发展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18.
梳理了国外公交导向型城市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建筑环境对公共交通客流量影响的角度,就公共交通导向型城市区域可达性、公交站距离、土地利用密度、多用途开发、规划和需求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良好的区域交通可达性可以促进公交系统的使用;出发地或目的地距离公交站越近,人们越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高公交站点附近的居住密度和就业密度可以增加公交客流量;公交站点附近的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增加公交使用;城市规划通过构建适宜步行的环境,可以促进公交系统的使用;提高公交出行率离不开公交、步行、骑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邻里单位以及居住小区等经典模式的小学布局理论核心,探讨传统居住区模式下小学布局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分析儿童上下学出行特征,探究街区制模式下上下学高峰期小学附近交通与"小街区、密路网"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小学生安全、交通相互影响等方面衍生出的新问题。最后从小学生出行安全角度出发,衔接并完善小学的相关标准规范,提出从功能和间距上调整街区路网,构建适于小学生出行的小学布局模式,使得经典的小学布局理论在街区制模式下得以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广高铁对沿线都市圈可达性影响及旅游空间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将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测度武广高铁对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各等时圈基本上呈同心圆状,且连续紧凑;高铁开通后各等时圈由同心圆状变为带状,表现出稀疏性和不连续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一日游"所辐射范围的城市数量由高铁开通前不足一半到高铁开通后超过一半;且只需在4~5h以内辐射到三大都市圈的最远城市。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通过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原理,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最终建构武广高铁旅游带,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