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1996年汇总全国地方财政收入预测值为40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东部地区将达到23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3%;中部地区1072.54亿元,增长18.54%;西部地区552.16.亿元,增长17.07%。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幅之比由1995年的l:0.969:O.947变为1996年的1:0.989:0.977,中、西部地区加速增长,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将有所缩小。从各省情况来看,新疆、福建、青海、广东、河南、江西将以超过25%的增幅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地区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90-2006)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90-2006年的分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估算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东部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1996-2000年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之后生产效率出现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幅度较大;第二,城市化率、各地区GDP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对外经济依存度对地区生产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与地区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第三,就生产的不确定性而言,除人力资源水平能减少生产的不确定性之外,经济对外依存度、技术创新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政府干预倾向都会增加生产的不确定性;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1992年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有显著的上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效率变化率决定,其次是技术进步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估算了1996-2001年全国各省份的科技进步指数,然后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科技进步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中国地区间科技进步指数也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科技进步指数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次递减。东部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1%-1.5%,而中西部地区均在1%以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不超过15%,这远远低于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4.
不断强化发达的东部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推动着可流动要素不断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在纯市场力作用下的资源配置,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区际开放程度,东部市场规模越大、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开放程度越大,则经济活动更加聚集在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大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则政府必须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一些特殊政策适度“保护”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且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设定适度的“政策梯度”,实行差别化的政策,而不应实行“一刀切”的统一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一、东部地区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九五”计划实施以来,东部地区依靠科技力量,致力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水平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阶段。1996年东部地区GDP增长率为18%,1997年为12%,到1998年第一季度,东部的...  相似文献   

6.
李文杰 《发展》2000,(1):10-11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但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且东西差距在继续拉大,从全国各地的GNP比重看,1978年,东部占50%,西部占17%;在1996年,东部上升为58%,西部为12.8%,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西部没有“人”,人力奇缺是制红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区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改革以来,中、西部地区取得了很高的长期增长率。1979-1996年期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57%和9.35%的高水平。其二,东部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中、西部增长率的下降为代价。东部的增长率明显高出于中、西部,始于80  相似文献   

8.
1996年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各地汇总预计达到49953亿元,增长13%,比1995年回落3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3273亿元,增长13.4%;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1374亿元,增长13.6%;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304.65亿元,增长9.3%,中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东部地区而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各地情况看,海南、山西、江苏、广东、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山东等11个省区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住房市场存在泡沫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住房特性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开发商模型和投机者-投机者模型说明了住房泡沫的大小以及泡沫破灭的条件。本文利用1996~2006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对本文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本文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较严重的住房泡沫,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住房泡沫。本文认为降低东部地区房价主要是降低预期、抑制投机;降低中西部地区房价要将降低预期和开发成本同举并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我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决定,辽宁省与青海省结对.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市及有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为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蒋海 《发展》2001,(8):68-70
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总体特征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差异,社会生产力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逐级扩散、梯度推进,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但是,当前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与东部当年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    东部发展经历与西部的不同之处      第一,前 20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的高速度数量扩张;当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数量扩张却遇到了障碍:一是外需增长减缓,二是内需水平较低,大多数传统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数量增长模式来实现。 …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PVAR、耦合协调和莫兰指数模型对我国2015年—2019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整体两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性较明显;在互动关系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我国整体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且从东部到西部梯度递减;在耦合协调空间关联关系上,东部地区呈“高—高”聚集特征,西部地区呈“低—低”聚集特征,中部地区则不显著。今后应进一步发挥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提高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13.
毛其淋 《山东经济》2010,26(5):24-28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就业的影响,并从区域视角考察了这种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显著地促进了国内就业,出口的就业弹性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进口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为负,而外资只对东部地区的就业有促进作用。最后本文为扩大就业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帅  张淼 《科技和产业》2019,19(9):90-103
林产品认证标准制度、认证标准程序和污染物处理是进出口林产品标准样品认证的主要内容。在总结国内外文献基础上,考虑区域存在异质性,分别对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进出口林产品标准样品认证对污染物处理技术影响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2008年至2016年,林产品财政支出对于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在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都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林产品财政支出对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中,前沿型技术创新的作用大于效率型技术创新的作用。对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林产品财政支出对前沿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对效率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林产品财政支出对于前沿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于效率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的作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东部地区的林产品财政支出的作用突出在效率型污染物处理技术创新方面。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有人预测,信息产业将成为21世纪全球的主导产业。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是度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完成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对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加工整理,我们对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 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因而整个社会信息化发达程度比较低。1998年西部地区信息化指数平均分值仅为22.28,而同期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平均分值为42.22,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2.8%。在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评结果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就有8个排在20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系统角度,构建地区就业格局演变模型,解构就业数据,研究中部地区就业格局演进轨迹。结果表明:中部就业自然增长率演进方面,23年前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能解释轨迹演进的86%,历程为:1981-1984年为"V"形,1987-1996年为复杂波动,1996-2011年为"长U"形,2012-2015年为低幅波动,2016-2020年由4.47升至5.66,并在2021-2030年下降并维持在4.00以上,中部用工荒在2016年进入潜伏,2024年左右爆发。中部内部就业格局演进方面,直至2011年,除1983年与1985年外均为拥塞,2012-2015年缓解明显,2016-2021年却逆转加重,2021-2030年不断缓解但无法解除,因而中部内部很长时间内仍存在就业难。中部内外就业格局演进方面,1979-2003年中部吸纳西部劳动力的同时并向东部、东北转移劳动力,2003-2011年中部、东部、东北则为竞争,2003年中部出现"恐慌式用工荒",至2011年"恐慌"仍在扩散。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2005,(1):58-61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多年来,农民收入低,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比如,2000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556元,是东部地区的52%,2003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878.9元,仍然是东部地区52%。如果能将西部地区农村2.82多亿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50%,该地区农民收入人均将会增加940元,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也将增加280元。  相似文献   

18.
厘清中国就业水平状况是实现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历年政府就业政策文件为基础,构建了中国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等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对2010-2021年中国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1年期间,中国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0%,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充分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高于高质量就业水平年均增长率;东部地区就业水平高于其它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快;地区间差异、新兴产业分别是中国就业水平空间差异、结构差异的主要来源;在空间集聚模式上,高就业水平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其它三大地区以低就业水平集聚模式为主。在当前中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未来进一步提高中国就业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淑芬 《辽宁经济》2004,(9):106-106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上的差距。以1998年为例,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不足中部地区的1/2和东部地区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59元,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7374元和1240元。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三大地带,即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而选择其开发模式的依据则为: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不相同。东部地带面临的是如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如何加强内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问题,以及通过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