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结合对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硕、博学位点设置情况的调研,探讨了该学科领域在国内所处的“外冷内火”的尴尬地位及其本科乃至硕士层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该专业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本文认为,要破解专业发展困境,就必须明确专业定位,强化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力推持征上岗制度,才能根本改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不温不火”的局面,在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整体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专业方向及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结构优化四个方面,探讨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如何立足于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地方特色,创新专业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经济学课程群通常集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等多门相关课程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特征不仅奠定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同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而且凸显了该专业的特色。可以通过改革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对其进行重点建设,以更好地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4.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呼唤社会保障教育,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人才,发推动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已势在必行.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我国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仍在探索阶段。为满足社会对高附加值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借助各高校优势专业现有的实践资源,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效果颇佳。本文在对大连科技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开设不到20年的专业,其专业人才应该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而目前高校输送给就业市场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了劳保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高职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是北京市教委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并无在职业院校中进行专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经验,国内院校创新团队建设也多以学术研究型为主。高职专业创新团队建设体现出实践性的人员需求,课程建设以团队式工作的需求及创新点选择为特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团队在团队机制、内部交流培训、成员角色定位和职业生涯设计、体现高职特色创新点选择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9.
讨论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讨论的主题应当紧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难易适中。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有效地控制讨论进程,把握讨论方向,避免偏离讨论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和补充,对涉及的理论或制度问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和陈述,以达到讨论式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高等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教材改革应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新和调整。应遵循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现行政策要全、准;业务程序和操作方法要交待清楚;业务面宽,并与全国资格考试相衔接,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本文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设计了10门专业系列课程,并为每门专业课程设计了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是 :按照岗位群需要制定专业培养计划 ;确保“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专业软件操作能力 ;为此需以全新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教法建设 ;落实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专业课程与热点课程结合、“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1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我院应结合自身特点办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增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中所出现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应予以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障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保障政策的逆向选择、保障的灵活性和公平性等问题却在劳务派遣领域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应顺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树立灵活、弹性的保障理念,从法规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和构造良好社会氛围三方面着手,以期实现社会保障问题的破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公平的平衡器的作用日益凸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当前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把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定位,明确以民为本的新思维对于指导今后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劳动就业为社会保障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发展的保障;社会保障为劳动力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能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二者互为前提.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在国外经济学界早已被关注,而中国的大多数文献只是单独研究社会保障或劳动力市场.因此,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城镇中的农民工,他们是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但目前却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这反映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从而带来了诸如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建立城乡统一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等问题。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资金来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建设与监督等方面着手,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社会保障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及财政职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当前社会保障改革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并针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并就改革进程中的财政职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视角研究社会保障具有从"根子"上说明问题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文化主体的"孝"文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社会保障新文化,既要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社会保障文化,又要结合现代社会保障的价值诉求,以此来指导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的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蒂伯特模型,从理论和实际上解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所在;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对社会保障的巨大需求压力;但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