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息还要不要继续? 没有哪个正常国家的政府会对通胀放任不管。但不幸的是,现在发生的通胀是美国人造孽而成,而不是中国政府可以说了算的事;是所有非美货币国家都必须面对的痛苦,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不是中国一家。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原因似乎与国家的货币体系和财政金融体系有关,但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完善的货币与财政金融体系,也只是治理通胀的必要手段。膨胀或紧缩的货币、财政及金融等手段,只能暂时地解决通胀问题。因为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世界各国已有的治胀实践都没有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且通胀的水平正在缓慢地递增。这种现象的产生,如果不是通胀本身非线性累积的结果,那就为我们从它以外的方面去寻找原因提供了可能。通胀是原于货币的,而简单货  相似文献   

3.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69-73
在面对通胀的风险下,笔者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降息,同时更快地发展资本市场,促成更多企业IPO进入资本市场吸收流动性,减缓通胀压力,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消化过剩的流动性。而在这其中,如何使普通老百姓收入得到提高,而不是置他们于通胀下首先被掠夺的困境,是问题的焦点。如何保护本国资源与实体经济企业,是问题的核心 ,  相似文献   

4.
《西部论丛》2008,(2):23-24
政府关注CPI,企业盯住PPI,民众看着钱袋子,而很多专家认为是美元贬值引发了全球通胀,通胀是美元阴谋让全世界“买单”的结果。于是各方都对通胀忧心不已,政府加速人民币对外升值、以从紧的货币政策试图控制流动性,专家学者对国内通胀提出各种理应的打压举措,各方均积极反对通胀。而实际上,美元是有阴谋,但这不是主要的,把美元阴谋论无限扩大就会错判美元,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错判,关键在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5.
【摩根士丹利7月14日】面对通胀挑战,新兴经济体无论是尽力预防通胀、还是容忍通胀以确保经济增长,都是合理的选择。对于不同经济体的不同政策选择,投资界的反应将决定于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投资界对于正确的应对之策的看法。在我们看来,由于大多数宏观投资者认为“通胀是坏事”,因此努力抑制通胀的国家最初或许会得到投资者的奖赏,而容忍通胀的国家或许会受到惩罚。然而,股市的反应或许会与汇市恰恰相反,注重增长的国家的股市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是一种综合经济现象,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经济环境,通胀的原因各不相同。去年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目前存在的通胀,也不同于我国80年代的通胀,而是一种改革过程中由于旧体制开始瓦解,而新体制没有到位,加上某些方面政策失误形成的一种比较特殊的通胀,  相似文献   

7.
现在关联储关注的不是通胀,而是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胀是一个滞后的经济指标,而不是领先的经济指标,所以在美国通胀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关联储仍不断减息,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目前美国资本市场基本上已稳定下来,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在中、印等新兴市场,其基本经济结构仍很健全,加上信用体系很不发达,所以幸运地没有受伤,所受的影响与冲击会很小。  相似文献   

8.
冯涛 《西部论丛》2008,(4):57-58
不要就通胀论通胀,如果通胀不可避免,或者说国家政策处于两难,那么先保证广大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才是国家首要的任务,普通老百姓永远都是高通胀时代最大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9.
应宜逊 《浙江经济》2010,(17):18-19
(一)应当较多地使用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胀和通缩当前,通胀与通缩都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现实的危险是通胀,也因此今年以来国家决策当局一直在适度收紧银根,以抑制通胀发展。而潜在的风险则是通缩,这是由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经过大,以致消费率严重偏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所引起的。一旦经济热度降温,通胀势头平抑,通缩就会立即抬头。  相似文献   

10.
[英国路透社3月17日]不要就通胀论通胀,如果通胀不可避免,或者说国家政策处于两难,那么先要保证广大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才是国家首要的任务,普通老百姓永远都是高通胀时代最大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1.
全球通货膨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球的通胀风险 几年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带来了一些通胀的压力,尤其是在美国.从80年代开始通胀长期减低的趋势现在基本上已经终止了,OECD国家的CPI在75年之后基本上达到一个高点,75年之前有另外一个高点,之后,除了1987年少许波动以外,大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路下跌.  相似文献   

12.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62-64
世界资源格局犹如股市,资源欠发达国家相当于散户,执世界金融牛耳的资本大鳄是庄家,通胀就是金融强国控制资源和资源国家食利的做庄操盘手段 解决全球政府的负债超标问题,惟有通过一次长期的通胀来完成,但很多人对此怀有疑虑,质疑的理由是:我们进入了过剩经济,而通胀是供给不足产生的,似乎通胀的压力可以完全被过剩经济所消耗。  相似文献   

13.
《海外经济评论》2005,(43):24-26
一直以来,欧元区“一种尺寸适合所有人”的僵硬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央行的行动——对于通胀毫无意义的过分谨慎态度使得该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对此,JP摩根的英国经济学家Malcolm Barr表示,重要的是搞清楚经济增长的前景,而不是近期的通胀情况。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地震式的变化,通胀的威胁程度已大大降低。英国央行理应适时改变工作重心,将经济增长放在与降低通胀威胁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借鉴里根政策以抑制通胀报以极大的热情.而里根时期的滞涨同中国当前通胀是否相似,将里根政策移植到中国弄否产生抑通胀、保增长的效果?弄清这些问题是借鉴里根政策的前提.基于此,文章在系统分析里根政府应对滞涨的主要政策、中国当前通胀态势、中美通胀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借鉴里根政策的策略.文章认为适当的紧缩政策、分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分行业的政府投资政策能有效地抑制中国当前通胀.  相似文献   

15.
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物价指数的结构性分析并不能帮助人们认识通胀.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应该到超发的货币数量中去寻找原因和治本之策.本轮货币过多的主要原因是开放条件下汇率机制的歪曲.在通胀已经形成的条件下,物价管制不但不能抑制通胀,而且会因为增加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而损害中国经济增长.反通胀要走釜底抽薪的路线,即校正汇率失衡、从紧控制货币总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引入新凯恩斯混合斯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并构建计量模型对中国的通胀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存在通胀效应;通胀既受到通胀预期的影响而具有前瞻性,也受到前期通胀影响而具有后顾性,且前瞻性预期对通胀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中国通胀率的传递效应非常微弱且统计上不显著.文章的结论启示我们:当前治理通货膨胀不应对人民币汇率期望过高,而应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国内经济平衡和改变民众的预期上.  相似文献   

17.
陈君 《世界经济研究》1994,(2):58-59,29
香港的通货膨胀早已为世人所注目,近期香港的通胀情况又有新的变化.理论上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了实际所需要的金融货币量,它与物价上涨时常关联在一起,我们通过对香港的消费物价指数分析,可以发现香港的通胀从二战以来是持续存在的.除了60年代及80年代前半期,香港的通胀都是处于高企状态,其中1973年香港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8.2%,创历史最高纪录.至90年代,香港通胀仍维持高企状态,1991年通胀率为12%,1992年为9.5%,1993年预计9%,比发达国家高出约2倍.港人深受通胀之苦,纷纷视其为“猛虎”.一、香港通胀的促成及推高因素纵观香港通胀历史,笔者认为,香港通胀是由各类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下综合作用而促成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它的促成及推高,主要有下列几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海外经济评论》2008,(11):24-26
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整体通胀率日益上涨、经济增长持续走弱:回想上世纪70年代,这种组合带来的是痛苦的回忆,让人们想起各国央行犯下的错误——容忍通胀预期急剧上升,而不是对其加以抑制。通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最终得到控制,但任其脱离掌控的成本是巨大的。我们现在是不是可能又在犯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要 本文从“时间非一致”的假定出发证明,在经济全面衰退的现实危机面前,转型国家往往更有动机偏向滥用货币扩张手段,而央行的非独立性将进一步加剧引发恶性通胀的风险.为了避免“通胀偏向”政策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恶化,需要一种机制来保证政府承诺得以履行。检验表明,转型国家大多存在央行法定独立先于实质独立的情况,即央行法定独立性很高,但事实上货币政策还是由政府控制而难以完全独立有效抑制通胀。跨期声誉模型表明,仅仅实现央行的法定独立可能在长期产生负的社会福利效应。为此,建议确定合适的名义政策目标以强化央行的预承诺能力,同时要加强企业治理,财政机制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各项调控措施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20.
【摩根士丹利7月3日】目前,许多国家的总体通胀率已陷入负区间,而全球经济才刚刚摆脱“大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担忧通胀风险,如果不说是荒唐,似乎至少也是为时过早。现在看来,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担心通胀风险。事实上,根据市场数据推算,目前美国和欧元区的10年期通胀预期都不到2%,低于过去十年间的实际通胀率。但我们认为,市场对长期通胀风险过于乐观了;未来十年的通胀率看来更有可能大大超过、而非低于过去十年间的平均通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