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市公司收购可以分为协议收购与敌意收购,面临敌意收购,目标公司管理层自然采取一系列的反收购抵御措施保护自身及公司的相关利益,这就导致了反收购战争,也引起了学界与实务界关于反收购到底合法与否,如何合理规制的争议. 我国证券市场自1993年的宝延风波拉开反收购的序幕后,反收购事件几乎每年都有,从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的实际来看,大多公司的反收购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法律规制的不完善也是目标公司反收购措施不规范与单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龙江 《经济导刊》2007,(6):91-93
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维护自己或公司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利,采取一定措施防止收购后果的发生或者挫败已经发生的收购的行为被称为上市公司反收购,其目的是通过提高收购成本,增加收购难度或降低目标公司自身的吸引力,使收购人退却.  相似文献   

3.
反收购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坏关系到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及其股东、职员的利益,甚至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安危,因而需要法律的介入,。但目前我国对反收购行为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因而法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反收购的利益判断标准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规范目标公司董事会反收购权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反收购行为的发起动因是多方面的。反收购行为的存在是有其价值存在的,对反收购的价值定位涉及到我国对上市公司立法的具体规制。反收购过程中涉及到各方利益的权衡,如何在各方利益中达到平衡正是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反收购是针对敌意收购而采取的行动,在当前大环境下,敌意收购有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公司收购随时可能发生。在面临一项敌意收购时,由于目标公司内部的股东与董事之间可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其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及行使就显得极为重要。英美等国均对此作了具体规定,借以对这种冲突的利益进行必要的平衡。鉴于我国相关法律中尚未构建公司反收购制度,而经济生活中公司反收购行为早已产生,探讨我国公司反收购决策权归属于谁及如何行使便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龚晓川 《经济论坛》2001,(22):41-41,44
公司管理层也即公司的董事、经理作为公司经营者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经济人。管理层在追求公司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维护自身利益,管理层有可能采取措施去防止和挫败一场对公司股东有利的收购,收购与反收购就不可避免地引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利益的激烈冲突。既然很难指望处于利益冲突中心又拥有控制权的管理层在收购与反收购之战中能忠实地履行公司、股东的义务,那么从法律上对目标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予以规制就是非常必要的了。一、国外的管理层规制立法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多属公司内部机构主导…  相似文献   

7.
余菊 《经济论坛》2006,(20):124-125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处于股份全流通的状态。在全流通的股市中,如果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被市场低估,就可以通过购买二级市场股票进行敌意收购,控制目标公司从而实现资本增值。面对收购方存在的以争夺控制权为目的的收购行为,作为被收购方的目标公司为维护自身对公司的控制权,必定会采取各种针对收购行为而实施的反收购策略。这种以阻止或挫败收购人而实施的反收购行为,有些时候会不惜损害到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反收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董事会滥用控制权维持自身支配地位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的重要武器。应否赋予董事会反收购决定权不仅要权衡反收购制度自身的利弊,也要考虑全球竞争的态势。在外资并购日益频繁的今天,赋予董事会以适当的反收购决定权,将有助于增强国内企业抵抗外资收购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行为越来越多,在现实中,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收购,或应对已经发生的收购,目标公司一般会采取防御或应变策略,直接或间接加大收购方成本,使一些应发生的收购难以出现或出现后失败。一般来说,目标公司的防御应变策略属于法律行为,对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法律进行规范,而且这种法律规定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收购和反收购是证券市场中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两种常见的手段,催生了资本市场无数的波澜,使得证券市场越发成为资本激荡的中心。上市公司股份具有的流动性使收购行为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合理性,相比之下反收购行为的存在是否具备合理性以及进而如何对反收购行为进行监管却是一个观点不一的问题。如何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合理反收购行为存在是证券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明亮  张蕊 《经济管理》2021,43(11):121-136
随着我国控制权市场被激活,上市公司面临外部收购的隐形压力逐渐增加.为了维护公司控制权稳定以及业务活动不受干扰,上市公司有强烈动机设置反收购条款.本文利用手工搜集的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反收购条款与公司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反收购条款对公司创新产出具有正向驱动效应.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反收购条款通过提高管理层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增加公司创新产出数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股票流动性较强、管理层薪酬较高以及管理层权力较大时,反收购条款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还发现,反收购条款设立最终有利于公司长期价值提升.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内上市公司设立反收购条款行为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立法机构顶层设计反收购条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行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使上市公司公司收购、反收购问题有了全面、较具体的法律规定。得益于收购、反收购的政策解禁,2002年中国的并购市场异常活跃。据统计,2002年1~10月我国上市公司涉及的并购共有495笔,并购金额达到410亿元人民币。随着股份流通性的增强,公司之间敌意收购和反收购的问题会更为凸显。目标公司(被收购  相似文献   

13.
在上市公司敌意收购中,目标公司反收购决策权归属于董事会还是股东大会是立法规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文章 在考察我国的现实公司实践后,认为将反收购决策权赋予给股东大会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结果,在多数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反收购中,目标公司及其管理层面临着更多的矛盾与两难的选择,反收购的主体在进行反收购决策时,除了要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之外,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应予以考虑。但目前我国的法律,只是笼统地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时应承担社会责任,却没有对反收购中目标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做出明确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  相似文献   

15.
<正> 缘起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文使用代称来称呼当事人。笔者相信,作为中国上市公司的一个反收购事件,A公司的反收购事件对于中国的许多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撰成案例,以供探讨之便。事情得从2000年7月说起。 2000年7月底,我们接到上市公司A公司的报告,称有大型企业集团——B集团与一家投资公司——C公司一道正在计划收购A公司,希望我们协助他们设计反并购方案。我们接到报告之后,迅速提出了反收购计划。但在讲述反收购计划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收购事件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面对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恶意收购,目标公司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灵活运用各种反收购策略,可能会起到轻松化解危机,扭转困局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时成熟资本市场上常用的几种反收购策略进行分析,以资对我国企业实施反收购策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面对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恶意收购,目标公司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灵活运用各种反收购策略,可能会起到轻松化解危机,扭转困局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对成熟资本市场上常用的几种反收购策略进行分析,以资对我国企业实施反收购策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敏聪 《经济导刊》2006,(11):54-56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完成,中国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即将来临,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活动将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流通市场下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并提出了一些上市公司可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群 《当代经济》2003,(4):61-62
一、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现状 收购与反收购、控制与反控制一直是资本市场演义的故事。反收购一般出现在敌意收购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上敌意收购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仍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和社会公众股,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股和法人股禁止流通或限制流通,这使得收购方对上市公司公开市场内收购只能从为数不多的社会公众股着手,难以取得控制权:另一原因是我国有关收购的法规相当严厉,敌意收购的成本很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敌意收购发生。  相似文献   

20.
恶意收购对于目标公司与股东来说并非真"恶意",主要是指收购方未与目标公司董事会就收购达成一致,而通过收购要约的方式取得控制权。绝大多数的"野蛮人"收购是针对目标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中国目前并未出现真正的恶意收购,或者说目前中国市场上极少或者没有成功完成的恶意收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英恶意收购的集中出现具有相似性,恶意收购是经济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的表现。美国历经四十年恶意收购与反收购的对抗,恶意收购仍然占据并购市场的相当比例,其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