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平 《商》2014,(49):113-113
“庄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继承老子“道”这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发展,其思想体系中,名,言,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此截取“庄子”思想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逍遥游》,试着去窥探“庄子”思想体系中,“名”的深刻内涵以及名与逍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福 《商》2014,(17):60-60
作者以《齐物论》为核心进行研究,认为庄子在认识到道不可言的同时,也看到精妙的语言仍是人超越自我的利器,所以庄子全书进行了巧妙而精心的哲学修辞。作者对《齐物论》开篇部分的认知隐喻学挖掘,充分展示了庄子对隐喻的巧妙设计。  相似文献   

3.
内圣与外王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7,61(3):147-147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虽语出于庄子,后世儒家却皆以此称述自己,把儒家追求的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叫做“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4.
《品牌》2014,(4):67-68
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在老子看来,大自然中水是最接近"道"的,以水为师是超乎寻常的人伦道德,会达到"上善"的效果。分清楚是非善恶,修身养性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而《老子》(即《道德经》)中提出了"信"、"慈"、"勤"、"俭"、"知"、"行"、"谦"、"朴"、"厚"等一系列的关于人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概念,很显然《老子》也是一部经典的伦理学著作,老子借谈自然之"道"而指引人伦之理,其伦理思想匠心独运、造诣笃深,本文将围绕"上善若水"这一核心观念来重新梳理和解析老子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先生将道家思想中言说道体或境界的独特方式"正言若反"称为"诡辞为用",即辩证的诡辞,其作用在于不将所说内容予以实体化和对象化加以固定,而是从作用上活泼泼地展现出来。这一方法首先见于牟先生所揭示的《庄子》对于《老子》之道的发展中,其次则体现在向秀、郭象对《庄子》的注解中,同时也是牟先生用以诠释向秀、郭象注庄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精髓思想之一是"无",这是与道家直接从世界本原入手,从虚无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理念相联系的。而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道家也认为"无言"才是至境,远胜于拘泥于形式的"有言"。在《老子》"不言之教"的理论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发展深化了道家"无言"之说,其主张散见于《庄子》各章节。《庄子》的"无言"说本意是用来阐释道家的哲学理念,但在无意间触及到了语言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又通过与后来的玄、佛思想相互渗透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注重含蓄、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三”除了具有其他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同时还带有万物和气、养生苍灵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老子》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说:“三,天地人之道也”,因此,“三”既代表着数量上从少到多、由寡及众的界点,同时也指代天、地、人的和谐、平衡之道,因而成为我国民间最为偏爱的数字之一.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精髓思想之一是"无",这是与道家直接从世界本原入手,从虚无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理念相联系的。而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道家也认为"无言"才是至境,远胜于拘泥于形式的"有言"。在《老子》"不言之教"的理论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发展深化了道家"无言"之说,其主张散见于《庄子》各章节。《庄子》的"无言"说本意是用来阐释道家的哲学理念,但在无意间触及到了语言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又通过与后来的玄、佛思想相互渗透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注重含蓄、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糖烟酒周刊》2006,(38):20-20
阅读了《渠道创新必须从消费者出发》一文,突然想起了“彩而上学”和“形而上”这两个古考的词语。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器”,意为彩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苦心孤诣天地象——论董仲舒阴阳五行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万物之祖受秦汉对天的炽热信仰的影响,董仲舒阴阳五行说中的“天”具有鲜明的至上神的色泽。“天”作为宇宙间的最高主宰与至上神灵,体现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与缔造者:“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义证·顺命》,苏舆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注,以后凡引此书,均只注篇名)“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义》)“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尤其是尘世的最高主宰——“天子”,更是与“天”休戚相依,“王者,天之所予也”(《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董仲舒强化“天”的至上性,其落脚点是为“王之为王”提供一种本原上的依据,为“君权神授”张目。由天子乃“天之子”,我们可以逻辑的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一是“天”是宇宙万物之至上主宰,“天子”代“天”立言,故“天子”则为人世社会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则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君执其长为一国主”(《天地阴阳》)。另一结论则是,天子作为天之子,亦必须承天意以从事,必须法则天地,参天而治,顺天而行,“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天地之行》),“故为人主之道,莫明...  相似文献   

11.
刘美平 《商业研究》2005,(14):10-13
两百多年前,斯密以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巨著奠定了他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历史地位,也正是源于这两部著作中对人性的论述所呈现出的不一致,才构成了“亚当.斯密问题”。鉴于此,如何剖析、认识和解读“亚当.斯密问题”便成为研究的线索,而对与这一中心相关联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探究,则是对“亚当.斯密问题”的合理延伸。  相似文献   

12.
道德对论     
王逆波 《商业科技》2014,(12):51-51
道,是无象天门。道就是天机之门。指心扉。《庄子·天运》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成玄英注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道,在人的天门,指鼻、口或天庭。《老子》曰:“天门开阖,能无雌?”河上公注:“天门,谓北极紫微宫……治身,天门,谓鼻孔。”《黄庭内景经·隐藏章》云:“上合天门入明堂。”务成子注:“天门在两眉间,即天庭是也”。  相似文献   

13.
赵茂喜 《经贸世界》2006,(10):46-47
《孙子兵法》第一篇的计谋篇讲到要想胜利要把握机会的五事“道,天,地,将,法”。道是趋势,方向;天指天时;地指地利;将指人才,人和;法指方法,以道论法是上策,以法论道是下策。我们就运用“道,天,地,将,法”来选择直销。[编按]  相似文献   

14.
张世颖 《商》2013,(15):259-259
对语文教育中“道”的认识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本文意在通过分析《论语》、《老子》中对“道”的阐释和借鉴我国古代教育家对教育的领悟,探究语文教育中“道”的价值内涵,从而呼唤对教育公平的捍卫传承。  相似文献   

15.
扁公临终时就把一本防病的秘籍《防道》传给了扁鸦,而另一本治病的秘籍《治道》传给了扁鹊。由于世人多注重治病而轻于防病,扁鸦也就被埋没了。其实,“治道”是万不得已的亡羊补牢之举,而“防道”则是预知未来,把握工作主动的高超艺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背景“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7.
魏薇 《中国经贸导刊》2010,(23):101-101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天”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传统哲学的主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农耕是我国主要生产方式,这就要仰仗于天,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木精神。  相似文献   

18.
凌云 《糖烟酒周刊》2007,(33):139-139
“极度”酒业的无极宣言 庄子《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大致的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当代著名导演陈凯歌在拍摄《无极》时对“无极”作了这样的诠释:“无极就是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极度”酒业运作市场的初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李玉萍 《财贸研究》2000,11(4):34-37
<正> 我国《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恕、孝等诸多内容。“礼”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观念,是孔子一生的学问精华。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是六艺之道。《论语》20篇,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20.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医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内经》:"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为大天地,人为小天地,只有把人融入宇宙天地之中,把天地人合一,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人,更好地把握人生命运,真正掌控疾病来络和祛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