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兴方言属于吴语苏沪嘉小片,是浙北吴语的重要一种,它是嘉兴地方文化厚重的活化石,承载了嘉兴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呈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风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更加广泛,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现象及特点。本文以语音为切入点,以嘉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为考察对象,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嘉兴方言与普通话接触现象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浅谈黑龙江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邵男  董志民 《价值工程》2010,29(18):21-22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封闭,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东北方言一种的黑龙江方言,形象、生动、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放、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本文从语汇、语音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方言的特点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区别,揭示了两者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共同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打破语言的地域隔阂、走向语言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共同语是经过规范的标准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同时也是国家推广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来自于方言,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建立起来的,但普通话又要高于方言,对方言起示范作用,规范方言的发展方向,而方言则从属于普通话,向普通话集中、靠拢,因此,普通话是具有全民通用性和权威性的特殊方言.  相似文献   

4.
胡越 《数据》2023,(2):161-163
本研究对安徽农业大学生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目标群体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填写问卷,调查者采集样本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获得有效样本502份。本研究从七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农大)大学生对促进普通话与方言齐发展持积极态度,并且对普通话的规范性使用和认识程度较高,但在保护家乡方言基础上培养掌握多元化方言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教学是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开设普通话课程;根据方言特征,有针对性地分类进行教学和训练;强化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要重点训练;同时,要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相似文献   

6.
王芳 《价值工程》2010,29(29):204-204
方言具有很强的语言习得优势,对普通话的学习造成很大障碍。本文认为,要使普通话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比方言特点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彦霖 《活力》2011,(6):193-193
本文从电视传播和文化流通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方言节目的优势、发展局限,以借此找到方言节目同主流声音普通话节目百花齐放的最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苏州话日渐式微,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已经出现不讲方言、不愿说方言甚至不会说方言的状况。本文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以及目前采用的苏州话保护措施的力度,提出了在中考中增加苏州话考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靳松 《活力》2011,(21):50-50
当下方言类节目在各大卫视大受欢迎,在方言类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媒体语言究竟是该采用普通话还是该采用方言。  相似文献   

10.
鲁海涛 《价值工程》2012,31(5):211-212
以《方言调查字表》为工具,调查了宝鸡方言的声母系统,并将其与中古音进行了对比,明确了方言声母的源流;同时将比较结果同普通话声母来源作对比,深入了解到方言与共同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修武方言中,"老"字极具特色,可以作为句法标记,起到强调、话题等标记作用,可以作为程度副词起修饰作用,且句法特征较为多样灵活,值得注意的是,被修饰词语可重叠的特殊语法特征.在形容词"老"字中,依然存在与普通话"老"即一致又有区别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当代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当代城市中,人口、文化、利益和需求等的多元化造成了语言生活的复杂、多元化特征。当代城市语言生活中主要存在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语言文字的错误和不规范问题,语言使用低俗化问题。构建城市和谐语言生活体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第一,推广普通话,使人人有归属感;第二,消除方言歧视,使人人有尊严感;第三,净化语言文字乱象,展示城市文明;第四,全民参与、刚柔相济,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方松屏 《活力》2004,(4):144-144
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作为与读者交流的窗口,运用规范的语言与读者交流至关重要。在服务工作中,馆员应使用普通话来接待读者,回答询问,忌用方言,自觉地成为语言规范的推动者,为全民推广普通话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也是贯穿始终的一项教学任务,使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而运用汉语顺利进行交际。本文指出了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绍兴方言呈现出衰退趋势,渐渐丢失其在语言界的话语权。然而,绍兴方言作为绍兴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绍兴方言在平衡好与普通话关系的同时,应继续传承其承载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弘扬绍兴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秦靖红 《价值工程》2014,(8):304-305
陕北地区方言文化对于民歌作品的演唱影响深远。方言中独特的语音现象使得陕北民歌极具艺术表现力,饶有情趣的吐字发音使得陕北民歌充满地方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来南京方言研究中,语音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入声、轻声、儿化和变调上,语音的基本面貌已经描写出来;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出版了高质量的南京方言词典;语法的研究也已经起步,在动词重叠、特殊句法格式和个别助词的研究上有了可喜的进展。总体上看,南京方言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还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今后应该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统宣 《价值工程》2010,29(22):238-239
通过语音、语义、语用深入挖掘陕北方言词特色,总结出陕北方言特色词的四种表现形式:一是在陕北方言区单独流行的词,二是陕北方言中保留的古代词语,三是给事物起"别名",四是特殊的附加法构成的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苏州话日渐式微,苏州成年人中能说一口标准苏州话的人数比例不断下降,甚至在交流中要借助时不时夹杂的普通话才能顺利进行。外地来苏人员学习苏州话的热情持续跌落,即使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务员也无心学一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苏州方言。本文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以及目前采用的苏州话保护措施的力度,提出了在公务员考试中加设苏州话能力测试环节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谭汝为 《秘书》2011,(2):42-42
汉语的声调,指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现代汉语声调分四声,可归两类: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平声的特点是"扬",语调平缓,可拉长但不变音;仄声的特点是"抑",发音较短,不能拉长,语调曲折多变。在一句话里,甚至在双音节的词语里,如果把平声和仄声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声调有规则地相间搭配,在音律上会形成高低起伏、长短疾徐的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铿锵悦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