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不仅涉及加害人的利益保护,也与被害人的权益保护相关。我国刑诉法修正案增设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侧重于对未成年加害人的挽救保护,在被害人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足,易造成负面影响。完善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应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此基础上,与刑事和解制度相衔接,发挥刑事和解在附条件不起诉中的积极作用,并注意正确把握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崭新的刑事司法理念,是对传统刑事司法的重大变革和突破。一方面,恢复性司法在满足被害人诉求、预防犯罪、节约司法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另一方面,恢复性司法又具有滋生次生矛盾、适用范围有限、程序正当性不足的缺陷。对我国司法实践而言,当前的首要问题不是尽快移植西方的恢复性司法实践,而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倡导和树立。  相似文献   

3.
随着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并对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权利进行平衡,已经是各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赋予其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被害人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应充分赋予刑事被害人诉讼参与权和意见陈述权,建立完备的国家援助及国家补偿制度,从而恢复因犯罪而遭受破坏的法秩序,缓和社会的报应情感,促进民众对刑事司法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恢复性司法内涵,然后从我国被害人的法定权利和权利的现状的分析中认识到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陷,从而说明恢复性司法在促进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确实有现实的效用。但也要考虑到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不能盲目适用。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victi m-offender mediation)又称受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受害人与加害人会议、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性会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对于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人刑事处分的依据。刑事和解的目的是: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刑事和解产生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背景,兼采报应性司法和恢复性司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光中认为,刑事和解主体范围目前应当窄于恢复性司法的范围,只限于刑事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就刑事纠纷的解决达成协议,并且需要经过公权力机关的审查和认可。在程序上,国外恢复性司法计划中的多样化程序在我国目前社区观念和制度都有待健全的情况下很难解决权力行使的正当性问题,因此将刑事和解定位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可选择机制与我国国情更为适宜。可以这么说,刑事和解乃恢复性司法模式的本土化。(一)在公诉阶段实行刑事和解的合理性。第一、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取、收集证据。在侦查阶段进行刑事和解,一方面,不利于侦...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若干冲突。因此,必须对“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该制度在被害人保护方面的价值真正得以现实。  相似文献   

7.
被害人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更迭,被害人学的发展演变反映国际刑事政策对被害人保护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机制包括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及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制度,加强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机制的研究,可为我国未来的刑事政策和立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依据、刑法基本原则、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实践及被害人权利保障5个方面展开论证,对目前将“人身危险性”因素列入量刑考量因素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人身危险性”并非对社会存在实害,仅仅是一种犯罪未然状态的预示,具有或然性和不确定性。从犯罪构成理论来看,将“人身危险性”作为量刑根据之一,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有悖刑法的基本原则,而且不符合我国刑事政策和司法实践,不利于保障犯罪人和刑事受害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被害人保护为主旨,探讨被害人对刑法产生的影响及刑法对被害人的保护,认为刑法的建立不仅仅是保护被告人的权益,同时也是保护被害人的权益的,提出了对被害人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在被告人的主体地位被强调和关注的同时,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却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沦为刑事诉讼中的"被遗忘的人"。在分析了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刑事和解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的价值所在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建构以被害人为考量的刑事和解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是宪政权利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内容。刑事司法过程中保障被追诉者的权利和自由,绝不仅仅在于保障被追诉者和被害人本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通过保障被追诉者和被害人的权利和自由来捍卫和保障全体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基于公权优于私权和效率优先的考虑,不允许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提起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和原则上要求在刑事诉讼提起同时附带提起民事诉讼,并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失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因此,被告人长期潜逃无法启动刑事诉讼及刑事与民事诉讼在举证责任和证据标准上有重大不同,基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应建立一定情形下赋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提起前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应原则上确立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以后进行,例外地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被害人及其家属、代理人有选择权;附带民事诉讼应主要适用民法及民事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被害人保护为主旨 ,探讨被害人对刑法产生的影响及刑法对被害人的保护 ,认为刑法的建立不仅仅是保护被告人的权益 ,同时也是保护被害人的权益的 ,提出了对被害人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行刑社会化和刑罚轻缓化趋势日益发展。在我国宽严相济政策下,催生了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即以刑事被害人为中心的,由加害人、受害人和国家参与的三维刑事诉讼结构模式"刑事和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的补偿救济却规定的十分笼统,只是确立了刑事和解的制度而并没有对诸如补偿期限、范围、后果等作出具体的立法,实践中缺乏操作。从三维诉讼中被害人获得补偿救济的正当性入手,在刑事和解制度下对被害人补偿救济制度研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刑事被害人应享有获得犯嫌人损失补偿,以维持其正常生活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的补偿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为了切实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从而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章在分析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基本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构我国本土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二元化刑罚观念的影响,刑事被害人的相关民事权益因"隐退"在公诉权身后而得不到有效保护。当被害人经过诉讼程序而无法得到赔偿时,生活困难的被害人只能向国家寻求救助。为实现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各地区为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缺少统一的立法规范,各地现行救助制度差异很大,影响了救助制度的实施效果。文章主张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和域外制度优点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被害人救助制度,以实现"救助制度法治化、救助案件司法化"的司法救助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和谐社会语境下,有效解决犯罪引起的冲突,平衡国家、社会、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思路。报应性司法在保护被害人、改造犯罪人以及有效解决冲突等方面存在缺陷。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与社会正义的价值追求有诸多契合之处。构建中国恢复性司法的运作模式时,可以在被害人、犯罪人调解计划的基础上,扩大参与者的范围,保证恢复价值的真正实现和冲突的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准司法活动,通过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的赔偿来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从而恢复双方的关系。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资源,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文章立足刑事和解司法实践中的弊端,通过对我国现行法治环境的探究,阐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现实条件下构建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及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也非常重视,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为视角,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很多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实际或足额的赔偿.导致被害人家属和一般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度的降低,甚至因此引发新的违法犯罪。本文从我国被害人的赔偿现状出发.论证了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并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基本原则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