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贫困与环境恶化不断加剧。为了寻求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文章在系统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分布、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作用机制,提出了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统筹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试论北方农牧交错带新产业带——“生态产业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二者相融合的途径——建立生态产业带,认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建立新产业带是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本文还探讨了政府介入新产业带建设的依据和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暖泉古堡为例,从梳理古堡历史文化空间、整理古堡现有空间基础入手,通过文化空间——现有空间基础矩阵对二者进行对比,得到一个具有现实空间基础的历史文化空间要素组,然后通过空间——认知矩阵获得游憩者对这些要素组的认知,进而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构建古堡游憩空间.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退化与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内地重要的生态屏障.而植被又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因而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退化与恢复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地位不突出;二是研究区多为典型区,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三是研究方法上缺乏综合与集成;四是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和系统。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并指出其重点研究方向,一是植被退化与恢复的过程、机理和演替规律研究;二是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三者的互动关系研究;三是时间尺度上植被变化特征及其效益研究;四是地表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观光农业资源优势与开发构想--以武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业余生活提出了强烈要求,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内蒙古武川县属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县境内以缓坡丘陵为主,结合当地的带状种植,形成优美的田园风光,且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旅游潜力。本文从武川县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意义、区位、资源及政府扶持等优势出发,分析了在武川县建立观光农业园区的可行性,并提出建立田园景观观光区、采摘区、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和人文历史名胜旅游区的开发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牧交错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的现状,明确了生态经济理论应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并指出实行人工种草、舍饲养殖,发展草地农业、畜牧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最后,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农业旅游正在兴起,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建三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黑土沃野。推进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SWOT方法,结合陕南地理位置、气候状况、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因素以及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对现代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弱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为陕南现代观光农业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研究农牧户适应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等影响的适应行为分异过程、适应结果状态、适应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并定量辨析农牧户适应能力、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逻辑关系,总结了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得出基本结论:①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导致达茂旗农牧业生产功能衰退,是农牧户发生适应的起因与动力。②农牧户在理性选择的内在动因下,适应行为由传统农牧业生产向非传统农牧业生产转变,现阶段形成了纯农户、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五种适应行为主体。③适应能力差异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发生分异的根本原因,对农牧户适应结果影响显著,其中,适应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参与型、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纯农户。④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前六位障碍因素是: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少、耕地或草地面积不足、社会网络不发达、牲畜数量少;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素不同,纯农户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纯牧户是社会网络不发达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农牧兼型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务工主导型是受教育程度低和人均耕地面积短缺影响;旅游参与型是...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空间发展类型识别与划分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可达性测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该县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其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农牧交错带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乡村空间发展系统分析框架对于新时期农牧交错带村域空间发展类型的识别与发展振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导向性;宁夏盐池村域空间发展类型可识别和划分为4种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分别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适度挖潜类、搬迁撤并类,并对分类因素进行了探测分析,以期对乡村振兴能够进行靶向治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重构"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分析旅游用地的概念,研究近30年国内外旅游用地文献.研究发现,国外旅游用地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模式及空间分布、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相关者态度、旅游用地开发及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国内近年来开始关注旅游用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土地变化、旅游房产、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旅游用地类型及功能结构、旅游用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六大方面.文章对今后我国旅游用地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海峡旅游合作区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区域旅游合作已为实践所证明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海峡两岸旅游资源既有相似,又可互补,具备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条件。文章在分析海峡旅游合作区构建背景的基础上,认为合作必须从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综合考虑构建。最后提出了海峡旅游合作的创新对策,以期对合作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旅游经济园区兼具旅游功能与园区集聚功能,表现出"一体二翼"和"S曲线效应"的发展特征,成为当前景区发展的重要形式。按照空间关系,旅游经济园区可分为景区包容型、景区外扩型、景区交错型、产业区包容型四种模式。旅游经济园区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地方土地利用法令、法规,坚持景区近邻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以资源禀赋特点为基础,走产业多样化道路,促进旅游经济与区域产业经济良性互动,并以浙江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不同区域开发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加权平均法和层次分析法,就湖南省四大不同区域的14个市州开发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省开发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整体不高,各区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②长株潭地区开发区工业用地综合效率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在用地结构效益方面有待改善;环洞庭湖3市在开发区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上仍显不足;湘中南和大湘西区投入水平、产出水平都有待提高,其中大湘西区结构效益方面表现相对较好。最后,结合各区域开发区工业用地利用特点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证券化融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农村土地证券化既能解决农村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创造了一种新的投资机会,并能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文章在分析土地证券化涵义及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方法对其经济可行性作了论证,并提出了我国实行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世界都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都市旅游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其对城市旅游业和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从分析重庆都市旅游业的现实条件入手,着重探讨了重庆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并由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在我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规范经营阶段.文章在对休闲农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休闲农业功能、意义及其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总结了我国发展现状与特点、发展模式与经营类型及典型省市休闲农业发展,指出了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出发,对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这一观察主要从旅游区(点)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一特定角度切入,重点从三个峰值期形成的旅游需求压力及其对应措施、旅游目的地营销、区域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