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又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互联网思维如同一场当代的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各互联网企业在"玩转"新金融的同时,其跨领域经营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带来哪些启示,传统银行业在新形势下又应如何应对挑战并实现创新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对银行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凌云 《中国金融家》2013,(10):130-131
随着宏观经济增速减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模式兴起,我国银行业金融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银行业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规模经营”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在互联网与金融的竞合过程中,"危"与"机"并存。一方面以数据为核心优势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在不断挑战传统金融服务的经营模式,竞争压力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为传统金融服务带来了渠道、产品、风控等方面的创新动力,变革机遇适逢其时。21世纪初至今,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走过了黄金10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近40%。我们在期待银行业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业在我国迅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支付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今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如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对传统银行造成巨大冲击,但也带来了机遇,如何实现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业的合作共赢是如今社会人士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互联网的优势与功能,传统银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寻找互联网与传统模式的合作共赢方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推动“金融脱媒”,不仅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形成直接的冲击,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意在探究在互联网金融崛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需做出何种改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互联网新业态。  相似文献   

6.
陈劲儿  郑莹 《福建金融》2014,(10):40-42
互联网金融正以其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留存的海量数据,使金融变得更加普惠化、民主化,对传统银行业的服务模式造成一定冲击。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主要优势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兴业银行融入互联网金融的实践案例,阐述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业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金融业态。相对于传统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带来的是从管理理念到运作模式的全面冲击、挑战,传统银行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面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影响,传统银行业应当尽快转变自身经营管理模式,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实现与互联网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本文在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服务内容、功能、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多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监管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的核心地位。因此,传统金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秀伦 《时代金融》2014,(12):35+40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而生的新兴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理财等模式,本质上承担着金融中介的功能。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特别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兴起,对传统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所接受,其对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愈演愈烈。积极转型、面对挑战是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基于融资模式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具有效率高、交易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其吸引用户和资金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这也给传统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首先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同时,深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并不仅仅给银行业带来的是冲击、是挑战,也有机遇。互联网金融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同时也促使银行业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去顺应发展的潮流来重新洗牌,这也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模式兴起,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发展背景,通过对比,了解其特点和优势。并以余额宝为例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理财产品进行研究,分析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基于融资模式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具有效率高、交易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其吸引用户和资金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这也给传统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首先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同时,深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并不仅仅给银行业带来的是冲击、是挑战,也有机遇。互联网金融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同时也促使银行业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去顺应发展的潮流来重新洗牌,这也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以其成本、效率、信息和体验上的巨大优势,全面冲击着银行业金融中介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带来了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战略契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成为业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给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传统银行业必须紧随新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脚步,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模式,掌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特点,从而更好为促进传统银行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文中简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就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传统银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此情况之下应运而生,这有效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拓展了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新模式,进而打破金融垄断,有效创新了金融服务新模式,打开了我国金融服务领域的新领域。本文重点探讨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在传统经营模式下遇到的挑战,并指出在传统银行业贷款面前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分析了P2P、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8.
蔡郑华 《时代金融》2015,(2):106-107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时下金融业内热词,并且在我国发展迅速,对我国整个金融产业尤其是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从银行业零售业务角度出发,先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容,进而简述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业零售板块业务的影响,并针对发展情况和具体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业务蓬勃发展,P2P、P2C各类型网贷、余额宝各类宝宝类产品、网上银行、云金融等新兴业务的受众度越来越广,由此逐步开启我国金融探索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它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将大众带入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甚至对生活方式改变产生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因其快捷支付、操作方便等优势,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使金融业内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以下将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功能进行阐述,以便我们能通过现象挖掘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时下金融业内热词,并且在我国发展迅速,对我国整个金融产业尤其是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将从银行业零售业务角度出发,先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容,进而简述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业零售板块业务的影响,并针对发展情况和具体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业务蓬勃发展,P2P、P2C各类型网贷、余额宝各类宝宝类产品、网上银行、云金融等新兴业务的受众度越来越广,由此逐步开启我国金融探索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它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将大众带入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甚至对生活方式改变产生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因其快捷支付、操作方便等优势,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使金融业内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以下将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功能进行阐述,以便我们能通过现象挖掘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我国银行业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营转型已成为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