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索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内在逻辑与实现形式,为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当前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和指标不足的情况下,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内在逻辑是作为新增成员户兑换宅基地使用权“期权”,赋予农户资格权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选择。宅基地资格权的实现形式除去规划批地的传统方式,还可以选择集中安置、宅地退出“类市场化”交易、村庄更新以旧换新、继承祖宅、城镇落户优先保障居住权利等多种形式保障“户有所居”。研究结论:农民权益的底线保障是宅基地资格权设置的初衷。资格权的“期权”逻辑可以指导实践中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拥有宅基地或农村住房保障,让城乡双栖人口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利用,让进城落户的新市民同步实现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  相似文献   

2.
农村养老方式趋于多元化,但农村老人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对机构养老方式的接受程度不高。形式相对新颖的抱团养老模式能够满足老年人更多需求。抱团养老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减轻子女负担,进而减轻社会压力。通过政府部门、运营主体、老人群体等相关主体协调配合创新,新型养老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收储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是盘活我国闲置农村宅基地、提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借鉴城市国有土地储备制度,结合农村宅基地特征,建立基于土地收储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需要制定统一规范、科学严谨的宅基地收储流程,建立合理的收储补偿标准,制定科学的补偿主体利益分配制度,完善相应的运行保障与监管制度。外部环境建设方面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科学编制区域居民点体系规划,制定“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管理实施细则”,探索农村宅基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农村宅基地资源总量较大,利用率低。一方面是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保持需求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宅基地闲置率攀升和农民退出意愿增强,因此,构建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势在必行,但地域差异性和主体差异性决定着有偿退出农户的有限性。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构建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退地多元利用机制、农村改革协同推进机制等配套机制,并构建潜在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5.
运用博弈理论和演绎归纳等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博弈决策模型,以期认识宅基地流转模式的成因及其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的博弈均衡受地理区位、农民宅基地物权属性认知、中央政府宅基地流转政策取向等诸多参数的影响与制约。鉴于当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权益诉求等差异,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设计应因地制宜。但不论采取何种配置方式,宅基地流转模式选择与演进都应遵循利益平衡,尤其要保护腾地农户利益。而长期来看,切实实现土地收益均衡分配和农民权益保障,需要将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流转、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作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当然,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也需要多种制度协同完善以保证政府与农民联合决策下预期博弈结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确保建设用地不增加,农用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结合上海各区县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正确处理好和小城镇建设、农民宅基地置换、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等相关工作的关系,对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宅基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这三大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进行分类指导,适用不同的流转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试点政策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效能。一、流转模式分析(一)农民宅基地流转模式1、宅基地置换模式宅基地置换属于广义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畴,是指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建挂钩的政策,在农民  相似文献   

7.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综合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涵义和当前全国宅基地置换工作实践,总结了4类宅基地置换模式,即城乡统筹模式、城中村和园区村改造模式、宅基地整理模式和增减挂钩模式,各类模式的实质是实现了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土地发展权转移。提出并分析了宅基地置换中存在的4个潜在问题:(1)与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不尽相符;(2)未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其长远利益;(3)资金难以保障与利益分配不均衡;(4)耕地质量难以平衡。并提出政策性、慎重性、合理性、尊重农民意愿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和有序流转,是促进农村有限宅基地资源合理配置与集约节约利用,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东乡村在村庄整治建设中,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和流转为抓手,实施旧村改造,先后置换和流转宅基地50余亩,建成规划小区3个,联片建设农民新房80多户,不仅明显地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建设用地与建设资金的双向良性滚动,实现了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流转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重点探索的内容。现阶段宅基地权能实际扩张、宅基地功能转型及宅基地流转范围突破促成了宅基地流转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安徽省东至县的考察,对该县三个村探索的三种宅基地流转实践样态即“宅基地置换+村集体收储+工商企业租用”模式、“村集体主导+农户入股+合作社运作”模式及继承宅基地使用权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并分别从实施目标、实施资源禀赋、实施成效以及可推广性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结合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求提出宅基地流转的推进路径,以期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路径及完善宅基地制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推进宅基地流转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刘超 《农村经济》2022,(5):98-106
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以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为例,“老协”作为老年人自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人提供生产互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自组织有效整合力了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构建了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村庄熟人社会为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组织养老模式通过熟人社会内社会互助、道义支撑和自在性空间重建了村庄内部的养老规则,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老人不老”。面对乡村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困境,通过发掘基层自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立足村庄社会构建低成本、高福利的自组织养老模式,是回应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养老保障的薄弱端——农村养老资源整合为研究范畴。已有研究虽然达成了“资源整合+多元主体责任”的共识,却忽略协同资源间的自由流动和承担责任的动态变化,且资源整合与农村养老需求的适配性研究有待深入。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源交换理论和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有机结合,构建我国农村养老资源整合的逻辑框架,在深入剖析农村养老资源存在可及性及均衡性不强、多元主体配置能力差异大且效果不协调、养老资源价格标准与质量标准不规范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需求为主导的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机制有三个特点:第一,从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最大两个因素——身体自理程度和收入水平出发,划分六类老年人群体并总结群体特征,用以判断和归纳养老需求;第二,构造农村养老资源整合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强调兜底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并辅以资产调查与情况调查的原则,本文详细阐述了分类分层分阶段养老资源整合机制向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和资源监管与执行的具体内容;第三,提出农村养老资源整合阶段的二维分析框架,总结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将资源整合阶段的特点嵌入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的发展,以便实现资源供给的平稳过渡。最后从宏...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管理在规划计划、审批监管、流程退出等方面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使村镇建设规划与乡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有效衔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住房用地专项规划;改进农民住房用地计划管理,采取建设用地置换的方式解决用地计划的不足;调整审批权限,严格审批管理;改进审批办法,夯实产权基础;逐步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宅基地管理政策,激励引导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推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收益分配制度,保障各方利益;改革土地二元化管理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进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是四川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其价值旨归是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拓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以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构成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建构“产权—组织—产业—利益”的分析框架,提出导引机制、驱动机制、聚合机制以及稳定机制的融合发展机理。基于该逻辑机理,选取成绵地区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案例,总结梳理“资产重组+联企经营”“土地盘活+联社经营”“股份联合+集体自营”三种创新模式,进而提炼出“产权重构—组织重造—产业重塑—利益重组”的融合实践路径。最后,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多元化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虽然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有待解决与突破。在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优化建议,包括从宅基地盘活再利用、产业多元化发展等视角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从探索宅基地多重置换模式、健全宅基地退出补偿体系等方面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从适当放宽宅基地流转主体范围、健全宅基地市场交易机制等角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促进农村生活、生态、生产“三生”融合发展,谱写乡村振兴优美篇章。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在郊区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2004年,以农村宅基地置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市决定15个村作为宅基地置换试点单位,其中有嘉定区的外冈镇管家村和华亭镇联华村。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揭示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及利益联结机制,探寻提高盘活利用效果的有效路径。研究方法:基于中层理论的逻辑分析和过程追踪法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宅基地盘活涉及的利益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和乡村三类,政府、企业和乡村的行为逻辑分别是政绩、利润和关系导向,三者的关系需要利益联结进行网络整合。(2)临安案例的宅基地盘活可分为村庄整治和村庄经营两个阶段,分别为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运营商在村庄内外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利益联结的枢纽性作用。研究结论:(1)宅基地盘活利用中,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逻辑分别是以政绩和利润为导向的工具理性行为,乡村的行为逻辑是以关系为导向、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价值理性行为。(2)尽管政府、企业和乡村有着差异化且潜在冲突的行为逻辑,但建立均衡共赢的利益联结有助于控制行为异化和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8.
明晰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运行模式对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的改革案例,借助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构建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的运行模式。本文发现,不同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差异较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模式将集体经济利益作为主要动员手段和方式;村民委员会主导模式将行政力量作为主要动员手段和方式;村民事务理事会主导模式将人情关系作为主要动员手段和方式。不同运行模式适用性差异较大,面临多种困境。最后,本文对未来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的选择和运行提出建议:第一,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宅基地所有权为主,多种所有权行使主体并存;第二,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治理运行机制,明确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在宅基地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与职责;第三,注重提高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农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筑牢深化改革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退出机制解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介平 《中国土地》2012,(12):55-57
当前,农村宅基地利用中普遍存在规模大、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闲置低效利用以及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点面积不减反增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压力。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缺失是目前宅基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以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破解"保发展、守红线"两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障碍因素调研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宅基地退出,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有效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 地供需矛盾、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该研究通过农村宅基地退出障碍因素分析,为相关 部门制定、改革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解决农村宅基地使用过程中存在问 题和优化农村宅基地退出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上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 法,拟对农村宅基地退出实践中的困难及障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贵州省农村宅基地存在布局散乱、占 地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闲置量日趋增多的利用现状,可退出宅基地数量较多、面积较大。但实际实施 中由于缺乏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依据、宅基地确权滞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畅、资金来源有限及退出农 户未参与复垦节余指标收益分配等问题存在,极大阻碍了宅基地的有效退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农 村宅基地退出,建议政府出台宅基地退出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加快宅基地确权登 记工作以明晰宅基地权属,建立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保障退出 农户权益,让农户分享退出后复垦宅基地面积节余指标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